给错误留扇门
薛朝阳
前几天,在路上行走时,无意间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孩子告诉妈妈数学考了97分,妈妈了解到儿子班里同学有几个考100分的,因此,妈妈略带责怪的语气给孩子说:“你的数学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这段时间放松了吧?班里都有好几个100分了,要好好努力了!”。我回头一看,正好看到孩子噘着小嘴点了点头。
“给错误留扇门”这句话突然闪现出来。在这个处处争第一、事事要完美的当代社会中,成年人做到时时完美不可能,就是保证次次在摄像头下保持完美都很难,别说让一个10多岁的孩子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时时保持成绩优秀,那可真的很难。也许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说,允许孩子出点可控范围的错误,可能更利于成长。
人类的弱点就是专注度有限,因此出错不可避免的。孩子偶尔考97分也是正常的事情,可是这位家长竟然没有翻看试卷,直接结论就是孩子没有好好努力。如果这位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的学习中的错误。会让孩子将错误事为失败或耻辱的象征。孩子可能养成了害怕犯错的心理,从而削弱尝试新事物的原动力。抑制了探索欲,不利于今后的主动探索创新。
据说谷歌的“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用部分工作时间尝试与本职无关的项目,这种制度化的“容错空间”催生了Gmail等创新产品。因此,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安全试错的土壤中。那么家庭学校孩子成长根基的起始地,是不是更应秉持这样的原则:给错误留扇门。
作为父母和老师等教育者,为孩子的错误主动“留扇门”或许能发现更深层的价值,也许才是真正利于孩子终身的成长。
错误不是终点,而是迭代的契机。细菌学家弗莱明因疏忽将培养皿未妥善处理被便去度假,回来后发现,培养皿中被青霉菌污染的区域周围,葡萄菌被溶解。于是,他敏锐的意识到,在这种霉菌可能分泌了抑菌物质,于是发明了青霉素。可见,错误不可怕,培养把错误看作改进或发现新观点的契机的态度更重要。
最近我发现我班的智同学英语明显退步。我指导该生聚焦错误题的做题过程,最后发现该生的问题出现在以下方面:1. 对代词在具体语境中指代没有弄清楚,导致对语篇的逻辑关系错误理解造成的错误。2. 对文章的几个单词的理解不够精确导致的错误。和我的交流中,智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并讨论了具体实施办法后,智同学马上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恢复了信心。作为老师,我们更应关注每个同学错误背后的思维过程,从而找出底层逻辑的错误,这样技能系统性的解决一类问题,同时让纠错经验转化未通用方法论,以便迁移解决其它问题。最近,我就看到智同学主动找化学老师分析他化学试卷的问题。
当我们给孩子错误留扇门时,既给孩子试错并在改正中自我进步,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错因,纠错的过程中,给孩子传递了“错误是进步的阶梯”的理念。这样孩子在成长路上就不畏惧错误,成长的边界会不断拓展延申,自我能力会不断提升。
当然作为老师与父母,我们要区分错误的性质,要区分是“探索性错误”还是“态度性错误”。如因抄袭、敷衍所犯错误要坚决纠正。而因好奇心驱动的试错,不仅引导还应鼓励。给错误留扇门就是要建立有边界的容错空间,设定容错的“安全网”。我通常的做法“事不过三”就是同一类型错误给学生三次改正机会,否则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或自然后果。
在我们的育人过程中,真得要摒弃完美主义,反倒给错误留点空间的,让孩子成长后劲大,自我价值感更强。我记得毛主席的女儿李娜在回忆父亲时,就说“主席说学校学习不必考100分,80多分就可以了。”主席深知要让孩子后劲大,留给自我成长的空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