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看到一句话:
成年人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脆弱呢?一句话没有说清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人与人的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相处舒服”四个字,足以形容。
而舒服的关系往往做到了这5点:
1。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我们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时刻,你的世界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无病呻吟。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猪、绵羊和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一天,猪被主人捉了出去,它声嘶力竭地嚎叫反抗。绵羊和奶牛却嘲讽小猪说:“我们经常被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猪伤心地说,“主人捉你们,只是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分我的命啊!”
作家独木舟曾说:“世上没有感同身受,针刺不到他们,他们不知道有多痛。”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没有完全契合的两个人。
那些懂你悲欢,知你冷暖的人,往往不只是三观自然的契合,而是主动设身处地地替你着想。
人与人之间,走进生命,是缘分,走近心里,是情分。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才能在大起大落中不心生怨怼,在时间洪流里不分道扬镳。
2。三观相合,无需强融
《家族的形式》中有一段台词:
人好并不意味着一起生活也很好,跟有些缺点的人在一起反而自在。
最初的我们都想和优秀的人同行,但历经沧桑,遇见的人越多,越明白:
人与人相处,始于五官,终于三观。能陪你走到最后的,不一定是那些惊艳了时光的人,而是那些温柔了岁月的人。
每个人都有特有的磁场,磁场相同的人相隔千里终相逢,磁场不同的人,近在咫尺,终究是形同陌路。
特别喜欢一句话:“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所有相处费劲的关系都是错的关系,因为任何一种需要你费尽心思去讨好的关系都很难撑太久。
真正三观相合的人,是自然而然的相处不累,是不讨好,不解释,不争辩,没有勉强,没有挣扎,也没有痛苦。
最好的社交状态不是踮起脚尖强融进优秀的圈子,而是找一个频率相同的人一起变好。
你是谁,就会遇见谁,你想遇见什么人,就先成为什么人。
3。容忍有底线,善良有锋芒
人人都想要择善而行,也都喜欢择善而交。
但“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无论是行善的人,还是接受别人的帮助的人,善良与宽容一旦过了头,施与双方感情就可能变质。
三毛曾在《西风不相识》里讲了出国留学时的一段经历:
出国在异地他乡,三毛为了和室友们搞好关系,经常主动帮舍友做事。慢慢地,在室友眼里,她主动帮忙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一次她没有帮室友做事,反倒被室友责备:“三毛,关窗,你要冻死我们吗?”
三毛反击,从那以后,室友对她的态度也柔和了很多。
心软是病,情深致命。这世上最容易受伤的人,总是那些心软又情深,好了伤疤就忘了疼的人。
殊不知,感情需要一人惜,更要两人守。
任何单方面的过度付出和容忍,都不可能换来两个人长久稳定的关系。
容忍有底线,善良有锋芒,有分寸感的付出,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对等而舒服。
4。有事就联系,没事各忙各的
有人说:“真正在意你的人,对你永远秒回,永远有空,永远也不忙。”
人们总是希望,在一段关系里,自己是那个唯一的例外,是被特殊悉心呵护的。
可是,另一方面当自己要做到把另一个人当做生命里的唯一,对她一直24小时在线时,又觉得有心无力,失去自由的空间。
特别认同蔡康永曾在节目里说的一个概念:
“如果你为了维护人际关系,累到你已经觉得我不是我了,你就应该检讨你这个人际关系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让这段关系,让自己和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讨好而成为彼此的拖累。
要管理你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让你的人际关系去管理你。
亦如高晓松所说:“什么是好的感情?就是让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是谁永远的例外。
最好的关系不是一直密不透风彼此牺牲,而是:互相惦记,彼此独立,有事就联系,没事各忙各的。
有些人即使不联系,也从未忘记。有些人即使在眼前,也从未惦记。
5。珍惜遇见,笑对别离
网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变淡的?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说:一个不问,一个不说;一个不退,一个不让;一个不追,一个不等。
其实,成年人结束一段关系,有时并不需要那么多理由,它只是一直悄无声息地疏离。
成年人之间大多数关系是阶段性的,有保质期的。我们彼此总是在改变,慢慢的彼此变得不再重要,慢慢的也就淡了。
相遇是缘分,别离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另一种安排。
就像佛家里常说的那样:“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所以,要学会珍惜遇见,笑对别离,欣喜于初见,分开也体面。
决定要开始的关系,就以心换心,不负初心;
决定再也不见面的人,就真的不要见面了;
决定放弃了的人,就请放弃得干干净净……
成年人最好的社交状态是自然而然地契合,干脆果断的放手。
在一起的时候相处不累,久处不厌。走散的时候,也能记住最好的彼此,不诋毁,不纠缠,不怨念……
愿你的每一份关系:不见,不遗憾,再见,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