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听过这样一句很有趣的话:
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需要的只是一锤子下去。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显然就是那个装睡的人,他需要的就是邬思道这把锤子。
年羹尧当时节制四省的抚远大将军雍正皇帝可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毕竟这件事他的母亲不同意,他的兄弟不同意,朝廷反对者甚众。雍正在任命年羹尧的事情上也辗转反侧多次纠结,因为他不是血浓于水,两肋插刀的老十三胤祥,他也不是忠心耿耿,视雍正若父的李卫,他更不是直来直去,却克己为民的田文镜,他是年羹尧一个城府极深,贪图享乐,对权钱欲望极强的大将军,他要的是所有人对他的尊重甚至敬畏。所以雍正开创密奏制度,不仅年羹尧可以密奏,就是他身边的岳钟麒,伊兴阿都有密奏权,可以说对年羹尧的一种变相监视。
年羹尧很明白,他当上了大将军,反对的声音必然很多,所以他必须先肃清这样的人,富宁安以及他手下万数兵马成为年大将军稳定人心的替死鬼。年羹尧确实才华横溢,他在西北屡立战功,罗布臧丹曾四处逃串,但是核心主力却迟迟没有消灭。年羹尧在西北却越来越作威作福,雍正拿着半个国家的实力去供年羹尧讨贼,他却随意任免官员,政治朝廷封疆大吏巡抚,总督,他都不放在眼里,从年羹尧当上西北大将军开始百官对他的弹劾之声不断。
这些事情就是在不断给年羹尧警醒,只要西北战事一结束,那些西北的遗留问题必然“秋后算账”,年羹尧恐怕自身难保,因为他不清楚帝王心,不清楚雍正到底“爱”他几何。后边的事情也验证了这样的猜想,“最是无情帝王家”即使帝王留得住你,又如何挡的住那些文武百官那些同僚文士的口诛笔伐,毕竟自己在西北嚣张跋扈惯了,那些清流的指责大多数并非“无事生非”。西北大捷后,孙嘉诚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明确:
西北战事在即,国家无可用之才,大概非年羹尧不可,但是如今罗布藏丹津主力被灭 是时候要处理年羹尧以正人心。
所以我们发现年羹尧可以打胜仗却唯独找不到叛军主力所在这并不矛盾,年羹尧是在自保,所以这个问题他要“悬而未决”。年羹尧一方面让伊兴阿派人去找,另一方面却完全不给计策,茫茫大戈壁简直大海捞针。找不到叛军,年羹尧就杀人,他杀人给雍正密奏的人看,证明他在找只是找不到。
这个情况有点像今天的股市一些情况,当事实没有形成前,股票一般会有大涨,事实形成以后股票就开始回落下跌。年羹尧这样吊着,吊着雍正的心,吊着百官的心同时也保护自己。所以田文镜面对筹不到粮食的窘境时,邬思道主动提出帮忙押送粮草,因为以田文镜身边没有人敢去都怕被杀,田文镜的性子最后恐怕要和年羹尧吵起来,必然两败俱伤,两人都是雍正宠臣,最后遭殃的是雍正,是朝廷,甚至西北战事。
邬思道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天眼,他是游戏环节的bug,这时候的他又属于局外人,旁观者清,所以邬思道自然把一切了然于心。其实这件事非邬思道解决不可,这就是电视剧和小说的精彩之处,换谁都不合适,只能邬思道去,李卫,田文镜,隆科多,雍正自己都不行。原因有四
1,李卫和田文镜在雍正潜邸地位就比年羹尧低,根本不能让年羹尧心服口服。
2,雍正如果派图理琛和十三阿哥去,那就是打自己的脸,这时候矛盾这么激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容易覆水难收。
3,隆科多作为宠臣但越到后边越不省心,隆科多越来越站到了胤禩一起,万一到了西北把年羹尧也拉过去岂不得不偿失。
4,只有邬思道选择选择了半隐,他逃出朝廷外,却在人心中。邬思道的能耐是任何人都心服口服的,他在雍正身边多年受到青睐。邬思道是身份对年羹尧也是扑所迷离,因为他半隐的消息恐怕只有雍正自己知道,其他人(或许除了老十三和李卫)根本不清楚邬思道在雍正登基后,和雍正的联系。
邬思道这次去西北身份就让年羹尧捉摸不透,到底为雍正,用战事,还是为年羹尧自己。邬思道说:
雍正为了他国库都掏空了,全天下的人都在看着他。
年羹尧反驳,我就是知道这个情况,所以我每天杀人。言外之意大概是全天下人每天都在逼我,我迫不得已都每天杀人了,还要我怎么样。
邬思道进一步说,其实造成今天这个局面,年大将军你当初没有切断叛军粮草,才形成了今天的对抗之局。
年羹尧也不怕把事情摊开来说,直接回到就算饿死全青海的人也要耗下去。如此狠绝之人,邬思道恐怕也是生平未见。
邬思道最后挑破了窗户纸以“灯下黑”的言论来说,指出了叛军主力所在。年羹尧关门打狗之势立马攻破了叛军。邬思道熟知天下事,参透天下人,一个年羹尧他又怎么看不懂。
为什么说年羹尧也知道叛军所在只是不说呢?原因有三:
1,年羹尧一年之内就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可见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可见他确实才华横溢
2,他派人去搜寻,找不到就直接杀掉,再派人去,从来不对回来的士兵进行问话,而是漫无目的。
3,已经关门打狗了,却放任叛军粮道不换。年羹尧的智慧和历史经验相信他必然能明白西北打仗打粮草。“两军交战,粮草先行”,“截其源,断其粮”才是硬道理。但是他却忽视这个致命因素和叛军对耗,不惜每天二十几万两的砸钱,匪夷所思。
文/红雨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