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三月又快过了。下个礼拜就要正式进入2021年的4月。于是下午花了点时间想了想下个月的计划,以及下周要做的事情。同时对这个礼拜的时间做了一个复盘。
然后再一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做计划就如同家居收纳,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比如,在刚开始建立“为下周做时间规划”的习惯时,我总是会把时间填充的满满的。特别是有了娃之后,对于时间的掌控感越来越弱,随时随地都会被娃的各种突然事件打断——不肯午睡啦,早上早于常规的时间起床啦,晚上不肯入睡等等。更是让我时不时地感觉到时间紧迫。恨不得把每一分钟空闲的都用在刀刃上。
然而事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打脸,过于功利的对待自己的时间,只会得不偿失。你可以用理性告诉自己要完成阅读和写作的功课,然而事实上人类是被自己的非理性控制的生物。你的大脑不想休息,但你的身体自己会觉得困倦,就算坚持不去休息放松,最后也不会把时间专注在自己的任务上。就好像明明带娃已经很累了,还非要逼着自己一定要看完1个小时的书,结果反而变成一坐下来就拿起手机刷了一个小时。
之前看过艾力的《你一年的8760小时》,借鉴了他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时间的方法。
* 绿色是休息的时间。包括睡觉、吃饭、洗澡等。
* 黄色是自己感到愉悦的时间。比如看一部期待的电影,听一场演唱会的,悠闲的看一本好书等。
* 橙色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比如工作,做家务,带孩子等。
* 蓝色是自我成长的时间。比如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升等等。
* 红色是虚度浪费的时间。
之前规划的时间就是因为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了蓝色和橙色,最后却导致了大片红色时间的出现。
给生活留白,就必须加入绿色和黄色的时间。这一点不仅对于自己,也是对于孩子。等到孩子上了学,不仅要关注他用于学习的时间,也要帮助他养成关注自己黄色和绿色时间的习惯。虽然困难重重,但我相信比起只关注学习,这样可以让他对自己的时间有更多的掌控,会让他更快乐,也更独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