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二回 吴元济京师献首 唐宪宗泪溅高楼
且说李愬风雪之夜率军偷袭蔡州城,大军行进三十余里,大雪已深至没膝,人马不时陷进雪坑水沟,扑通噼喳之声不绝于耳。将人马解救出来,周身已经冰凌凝结。人,手足不能屈伸;马,四蹄僵直不能移步。
又行进了四十余里,队伍中有人呜咽悲泣不住,李愬命监军校尉来往奔驰巡查,严令大军前行不误。
正行进间,前军主将李佑派校尉来见李愬,说前方不远即是宿鸭湖,水面薄冰初结,冰上积雪甚厚,请主帅传令三军,沿前军足迹行走,切勿失足落入湖中。
李愬刚刚派出令兵,前军主将李佑又遣一校尉来见,说前军已至蔡州城下,守军毫无防备,城头并无一兵一卒,他们准备在城墙上挖穴凿坎,搭人梯入城。但后继中军、后军旌旗迎风怒吼,战马长吟低啸,有恐惊醒守军。
李愬立即传令:收起战旗,勒紧马嚼,大军悄无声息地跟进前行。
突然,队伍中有一士卒滑倒,滚至道旁,惊醒了栖息在湖面上的野鸭,嘎嘎乱鸣,声裂长空。
李愬大惊,急问前军校尉:“可会惊醒守军?”
校尉笑道:“蔡州百姓衣食奇缺,无以为生,常在夜间冒着风雪猎捕野鸭,城中守军已经习以为常了。”
李愬略微平静:“既然如此,何不以鸭声混淆守军视听?”
他立即命令亲兵,抟起雪团,猛击湖内野鸭,片刻间,湖上已是鸭鸣一片……
半个时辰之后,前军校尉飞马踏雪而至,翻身落马,带着泣声道:“将军,前军已经攻入城中,开了城门,请大帅速速入城!”
李愬宝剑一挥:“弟兄们,速速入城,生擒吴元济!”
大军蜂拥而入。
且说城中的吴元济,尚在宅邸安寝。亲兵屡屡来报,吴元济始终不以为意:他做梦也想不到,官军会有这么大的能耐,敢于孤军深入淮西心腹,他更不相信,哪位官军将领,有如此胆略,不顾生死,不顾狂风暴雪,夜袭蔡城。宅邸四周,士兵的喧哗声,刀剑的撞击声不绝于耳,他才惊慌起来,草草穿衣,率亲兵登上牙城。
此时,天色大亮,吴元济俯视牙城下面,但见官军密如蜂蚁,黑压压地将牙城围住,吴元济肝胆欲裂,魂不附体。此时,牙城下面突然狼烟四起,他举目望去,只见官军正在焚烧城门,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布衣百姓。这些小民百姓啊,当初,你们是如何匍匐在我吴元济脚下,乞求我给你们留下一条生路啊!你们是如何卑贱而寒微啊!今日,你们竟如此对我!
吴元济闭上眼睛,向亲兵招招手:“我们……都下去吧!”
公元817年11月,宪宗在西内苑东门兴安门举行隆重的受降仪式。他登上门楼,眺望长安大道,但见御林军肃立两旁,荷戟执剑,甲光如鳞;群臣百官,分立门外,手舞足蹈。宪宗不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这时,两名御林军军官策马而至,身后轻骑押着数十辆囚车滚滚而来。军官至兴安门下,翻身下马,叩拜礼毕,高呼道;“淮西贼酋吴元济等献于陛下!”
宪宗立即差内侍传旨:“将贼酋长安游街示众,而后押赴城外处斩!”
军官得旨,随即押着囚车滚滚而去。
囚车甫过,门下群臣齐声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向天子致贺。
宪宗目睹此情此景,更是百感交集,思绪联翩。他想起了李吉甫,为国忧劳成疾,临终定下奇计,平顽酋只在今朝,未睹捷报身先死;他想起了武元衡,一片赤心保社稷,可就在天子眼前,就在皇城脚下,被贼子谋害,身首异处,我李纯位居万人之上,一呼百应,却保护不了自己的股肱重臣;他想起了千千万万战死疆场的将士,几年厮杀,为国尽忠,到头来只见白骨堆积,不见父子团圆,妻儿聚首;他甚至想起了祖父德宗被藩镇挟持而焦灼憔悴的脸,想起了被叛贼追赶,随祖父、父皇避难奉天,饥寒交迫的往事:如今,天下即将大同,祖父、父皇已逝,再见不到四海升平!
想到此,宪宗已是泪如泉涌……
此时,因参与王叔文变革遭贬,并且“终身不复起用”的连州刺史刘禹锡得知受降情景,赋诗盛赞此节: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酋。
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南峰无火楚泽闲,夜行不锁穆陵关。
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恒山,即指平卢镇。意思是说,淮西平定,平卢当指日可除。后来,朝廷果如刘禹锡所言,立即开始了平定平卢、成德的战事。
818年,成德王承宗闻风丧胆,不战而降;
819年,大军力压平卢,李师道父子旋即传首。大唐江山自安史之乱后群雄割据,干戈不息的局面到此终结,四海重新归一,大唐历史终于掀开了“元和中兴”的盛世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