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进入青春期,父母将面临着再一次养育子女的挑战。婴儿到儿童的自立是生活技能上的独立,而青春期的自立则是精神上的独立。这个时期(12岁—20岁)横跨了初中、高中及大学一二年级,在学业上经历中考、高考及预备考研的三大关卡。埃里克森认为,作为青年早期,将要面临同一性的挑战。
什么是同一性呢?同一性既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和对自己未来的整体规划。这份人生的规划是基于对自己深深认知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关心的也是最应该明晰的就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
认识自我是形成同一性的基础。那青春期的孩子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自己呢?三个方面:权威、同伴、活动反馈。在父母、老师、长辈和遇到的指导者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评价。由此看来,我们对青春期的孩子再也不能随意随口的给出评价了,特别是父母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客观准确的给出有指导性的评价。这有助于孩子形成自我概念,明晰自己到底有哪些特征和属性。因为孩子在寻找同伴的时候,会考虑到已有对自我的评价,如果父母和家长给孩子的是积极肯定建设发展性的评价,那么孩子也会寻找与之对应匹配的同辈中人建立友谊,并在朋友那里强化自己认可的部分。
青春期中让孩子更多的参加各类活动对孩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只有在活动中,孩子才能够尝试与体验,只有在体验中才能接受到切身的反馈,也只有在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概念,逐渐形成对自我的明晰认知。比如通过参加文艺表演,孩子就能够在活动的准备和展示过程中,觉知到自己的实际兴趣和能力水平,也同样可以发现自己的擅长部分。人在做天赋部分的活动时,会得心应手,更会兴趣盎然,结果也会赏心悦目。不经过活动的试炼,就无法区辨到底是自己的幻想还是自己的天赋所在。其实也就是无法剔除自我中虚幻的部分,自然就无法清晰真实的自我。
新高考要求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基于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埃里克森的理论。然而仅仅凭借学校通过课堂上的讲授,实则难以真正帮助到学生认识自我,还需要家庭为孩子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在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成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看到,参加更多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堂外活动的孩子,在对未来规划上有更多的想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业的发展。在同一性上出现混乱状态的孩子或者是完全听从父母要求计划将来发展的孩子,在学业上往往表现动力不足。根本原因是,不清楚自己的学习与自己的未来到底有怎样的实际关联。
在大学阶段更为明显,学习一个不知道将来能够做什么的专业,往往在虚度光阴中让青年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