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国际关系》这门课。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下,国家与国家之间早已深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之中,我们每个人都直接间接的受到影响。
当今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事件的表象中,往往蕴含深刻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从近代世界开始梳理,去拨开这些影响国家之间亲疏远近关系中的迷雾,为认清现实道路和开启未来大门找到钥匙。
感谢张老师的课程。我将学习记录和体会整理出来,持续更新……
了解历史的目的
1、鉴古知今?历史并不能指导今天。
现实生活是一个复杂系统,简单系统是A导致B,而复杂系统是A导致B、C、D、F、G,例如:B促进了C,C推动了D,D又阻挡了E,E消化了F,F又反过来摧毁了A,原因和结果呈现非线性对称。因此,未来不可预测。
2、为了洞察人性?
历史是打开人性复杂性的一把钥匙?我不认同,人性的复杂不在于内容,相反内容很简单,善、恶、善且恶。复杂在你不知道在哪种环境中会刺激出人性的哪一面,复杂在人性不同面出现的随机性。
3、为了满足虚荣心?
讲话写文章过于引经据典,会招人讨厌。
个人目的
1、感情需要。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安全感的根本来源,我们都需要找到归属感。
2、串联知识。
任何学科都有历史,比如医学史,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杂家。
3、变得自信。
无趣无望。
中西方史观的差异
国际关系史
1、不是国别史。关系。
2、不是人物传记。
3、不是战争史,战争是一个脉络。有机组成。
国际关系是什么
1、横向看,国际关系史是国家之间互动的历史。双边关系?多边关系?
2、是国际、国家、个人三层关系互动的历史。
3、是政治、经济、历史、外交、文化、宗教等社会元素的复合体。
中西方历史观念差异
1、双方的史学程度不同。造成差异的本身也是差异的一种。
中国有记录、保存、流传历史的制度。史官的职位,神圣。西方没有那么重视。西方把虔诚献给了宗教而不是历史。文天祥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太史伯,齐国史官。
2、双方具体国情的差别,大一统的国家、小国寡民。
孙子兵法,the art of war,马基雅弗利,战争的艺术。君主论,韩非子。战争的艺术:核心国家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常备军。当时亚平宁分为十几个小国,比较富有,雇佣军打仗。
3、双方的权力结构不同,都是二元权力结构。
西方是王权和教权的平衡。中国是朝廷和江湖的权力平衡。由于教权和王权相当,所以在西方权力观里重视法律,限制双方权力。朝廷和江湖的权力不相当,朝廷远多于江湖,拉拢,同化,征服江湖,所以中国权力观念重视道德,便于改造。看侠客的变化可以知道中国朝廷权力,春秋,北宋三侠五义展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