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就迷上烹饪
小时候我就是个馋丫头,虽然挑食,但对于吃的总是特别上心。
比如说,我从小不爱吃鸡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母做的鸡蛋实在差强人意),尤其是白煮蛋,小学时候有一次去同学家玩,同学煮了一碗方便面,打了个蛋进去,过了一会飘出一阵惊人的香味,从此我就对那一碗方便面念念不忘。
还是小学时候,看过不少作文书,到现在都不记得了,只是唯独记得有一篇作文里提到冰糖葫芦、熬糖稀的做法。并且,当时我还和同学一起实践了一回,在她家熬制了冰糖小苹果,出来的效果非常好,还把她家锅子底都粘住了。
再后来,只要周末在家看电视,我就会看教育频道的烹饪节目。兴趣来了,我就在家捣鼓一番,自己做几道菜。当然,烹饪节目有许多菜是需要各种调料的,那时候我家调料只有油盐酱醋,很多菜都做不起来,我又懒得买,何况那时候菜场物资也并不丰富,因此也就只能试着做几道家常小菜。
但是,这样做着做着,总是能得到父母的夸赞,不知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还是从初中开始,父亲就总是有意无意地让我开始掌勺做菜。直到上了高中,住宿在学校之后,就很少自己做了。
2. 因为喜欢烹饪也吸引到了同样热爱烹饪的老公
在上大学以前,我们那一带还不流行下饭馆,就连过年请客也都是自家烧的。到了高中之后,也只是吃食堂里的饭菜。食堂的饭菜,偶有比家里做的好吃的,但毕竟是大锅饭,也不可能好吃到哪里去。尽管我看了很多烹饪节目,但我对好吃的饭菜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我的烹饪水平也无从提高。
但是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里有那么多食堂,集聚各种美食,学校外面还有各种美味。
突然间,我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然后吸引来了另一只老鼠,我的老公。
从大学时候起,我们就常在一起吃饭。尽管他的口味跟我相差很大,比如他只吃正餐,绝不会把小吃当饭吃,又比如,他偏爱吃荤,我偏爱吃素。
但是同样爱吃的我俩,在一起吃饭即便不说话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更何况我们还总是会研究各种美食,我们会一起观摩小炒师傅是怎么做一盘番茄炒蛋的;会一起猜测一盘好吃的水煮肉片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会评论哪家的什么菜做得最好吃,围绕美食,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尽管我们总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吵架闹分手,但还是能磕磕碰碰走到现在,一晃就是十几年。
3. 拥有满满当当厨具餐具的家
成家之后,尤其是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我们两口子买起厨具和餐具来(尤其是我老公)就一发不可收拾。截止今天为止,昨天我特意点了下,我们家有大大小小18个锅子,还不包括电饭煲,还不包括以前淘汰掉的好几个锅子。
家里常备的调料也是数不胜数,有日式的、泰式的,还有川式的。尽管现在因为有了孩子不能吃辣的,很多调料只成为了摆设,但仍然改变不了老公爱买调料的习惯。
我和老公虽然同样热爱烹饪,但我们又有不同,作为又懒又勤奋的矛盾综合体,我们各有特色。比如说,他的懒表现在偶尔才愿意做一顿饭,但是他的勤奋则使他愿意花费很多时间、一丝不苟地用好几个锅子、分好多道工序做一道菜;我的懒则表现在更喜欢做简单的家常小菜,工序复杂的菜就宁愿不做,但勤奋的地方是更愿意每天都做饭。
因为对美食的高要求,在两位母亲帮我们带孩子照顾我们的几年里,围绕食物而产生的小摩擦始终不断,这也成为我想要辞职做全职主妇的原因之一,能让老公吃着满意的,除了他自己做的菜就只有我做的菜了。
而现在,我每天自己做饭菜,不光我自己很爱吃,老公和孩子也都满意,这便是辞职前没法感受到的幸福。所谓有得有失,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老公依旧非常挑剔,尽管儿子不能吃鸡蛋和番茄导致可做的菜肴少了一大片,每天变换花样也得绞尽脑汁,但是在辛苦搭配中,在抱怨他们好难伺候的同时,我又发现其实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实人的际遇也许就是这样,小时候最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能成为他未来生活的幸福来源。
所以,虽然放弃了不错的薪水做家庭主妇,虽然现在要为开销发愁,但这样的幸福,还是抓住我,让我留恋在这个位置,享受生活的美好。也许有一天,这份美好,会带给我更多的幸福和美好。我很期待。
(注:有些有鸡蛋的菜是以前儿子确诊不能吃鸡蛋之前做的,不能吃鸡蛋之后偶尔我们还是要做一下自己吃,因为冰箱里还有好多没做掉的鸡蛋)
我是贝妮,热爱写作和绘画的日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