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啥?”
“先不说,在忙,一堆事儿。”
工作后,我发现我们开始从“你吃了吗?”过渡到“最近忙啥?”大家都在忙,总之就是“忙”。
最近几个朋友聊天,谈到这个话题,都认为不知道忙啥,但总感觉在瞎忙。其中一个已转型为资深顾问的朋友,他一语中的:只是忙头苦干,没有抬头仰望星空,这不是“瞎”忙,是在忙“瞎”。
是啊,可是我的忙碌却没有都让我成长。一成不变、驾轻就熟的工作忙碌就是工作量上的堆积,忘了修炼自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项关于花样滑冰的调查发现:一流运动员和二流运动员的最显著差异,在于一流运动员常不断尝试超过现有能力的动作,不断进行突破自我的目的性练习,而二流运动员不会这么做。
这回应了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正在被同龄人甚至是晚辈超越?后来,我极不情愿地承认:我们就是如此宁愿接受、羡慕甚至眼红别人的成功,但却放弃自己成为优秀或是更优秀的机会。
我们总是被自己的“冰山错觉”,认为别人的成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恰逢其时的机会,却没看到其中极其缓慢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正如波尔加所说说:他们宁愿相信运气,相信天才,就是不愿相信练习具有巨大的力量。
目的性练习是一个人们不断循环反复突破自己的过程。“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被洗脑的曾经,叶圣陶认为,一切阅读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消遣不叫阅读,大多数人都深受其害,故此,还是让它留在桃花源里供你消遣时为好。
我们都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了,才发现每一本曾经我所读精读的每一个字并没有帮到我什么,剩下的只是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笼统,当你被要求具象地向人表述或解决实际问题时,你发现你无时不刻需要“百度”,然后就只能是跟风,随大流,以为自己还在时代的浪尖上。
顶尖的运动员,他会向目前尚未达到的目标挑战,打破自己的舒适区,并且他非常清楚要如何弥补其中的差距。好的阅读者,也是如此,打破你原有阅读的“舒适区”,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克服原有阅读惰性,有方向地努力,知道要如何弥补与他人的差距。
这个会很难吗?
13世纪的英国学者罗杰·培根当时断言一个人掌握数学至少得花三十年的时间。如今,在中学我们便开始学习微积分课程。是现在人比以前聪明吗?不是。不是人变聪明了,而是数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变“聪明了”。阅读方法也是如此,不是那些文豪学者生来就卓尔不同,而是他们的知识管理体系和阅读训练方法帮他们走得更远。
现今的社会不是知识爆炸,而是信息过剩。今天价值评估的职责交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上,叶圣陶说:如果一下子就开出大部头,其实这样的书单对刚开始培养阅读兴趣是没有意义的,
以下仅从探索、新手到熟练的过程,林小白向你推荐一个建立由表及里的阅读框架书单。
01《好读书而求甚解》
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叶圣陶的《好读书而求甚解》便是这样的一本可以激发你阅读兴趣的书。
为什么一些公认的名家经典,我们读起来味如嚼蜡,读完后脑袋空空?经过叶圣陶的解读,循着他揣摩、比较、剖析的轨迹,不知不觉你也会开始像他一样,自然而然地驱遣你的想象,学着体悟文字,发现阅读的魅力、文字的魔力,还有感受作者的灵魂,给你人生的共鸣,与作者隔空的对话。
这本书之后,你会像爱上一个姑娘一样,开始爱上书。纵使姑娘相貌平平,但你爱上的是她里面那活泼而富有生命的灵魂。
02《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
你肯定会疑问,这本书为什么是放在这里?很简单,请记住:5125G的百度网盘资料永远也抵不上你1G的大脑思考。富斯德说“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阅读是信息的输入,阅读内容其本质就是多项式信息,阅读理解无非就是信息的合并同类项。这本书的作者高杉尚孝,这个曾供职于诸如麦肯锡、美孚等全球顶尖管理顾问公司的资深全球战略顾问,他认为信息分为三类:记述、评价、规范信息,在逻辑中活用这三种信息,在他看来,一切的文章都可以用“金字塔结构”进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梳理和拆解,用对你的阅读后的输出会更加有效。
这本书,会帮你梳理一本书的行文结构,了解书的脉络,从而让你更容易找到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仿佛原作者就站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一般。
03《如何阅读一本书》
由两个传奇人物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自出版至今,近80年来不断再版重印,足以见其价值,历久弥新,可以说这部是阅读类书中的经典之作。
书中不仅帮你理清楚阅读的层次,教你如何进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还根据不同读物的类型,了解阅读的技巧和阅读中所要把握的价值准绳和评判标准,教你如何把握阅读各类读物的重点,帮助你建立对内容和信息的评判,可以帮你少走很多阅读的冤枉路。此外,艾德勒和范多伦还精心挑选了西方名家的代表作,列出了“值得你花时间阅读”的书单,你的目的性阅读可以从此开始,正如他们所说“先看一份被一致公认为好书的书单,是很聪明的做法。”
如果说上一本让你见到作者的灵魂,那这一本会让你看到作者的骨肉。
04《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日本人写书有个
特点,喜欢写关于学习的方法论,注重自身的学习方法介绍,不像中国菜谱上的盐少许,酱油少许这样的难以定量的含糊,日本人写的方法论事无巨细,非常详实,十分贴心,只要你所想到的困难,他都会帮你解释,并提供可操作的办法,只要你肯动手,一个小白都能成大厨。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说的就是怎样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作者奥野宣之,一个十几年来写完百余本笔记的笔记本作家,大到如何选书、标记、筛选内容、做笔记、重读、比较到最后笔记存档,小到用什么笔、什么笔记本等等一系列实用的文具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你。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良心的使用说明书。
如果前面几本多说内功心法的话,这本书绝对是你的菜谱,一部完整细致、简单可行的方法论,对着依葫芦画瓢的不二之选。
05《快速阅读》
奥野宣之教你精细地准备食材,搭配营养,那东尼·博赞的《快速阅读》就是饭店的急火快炒,帮你最快时间内既保
持食材的色泽,又锁住营养,教你既有逻辑又省时的高效阅读。
这本书中,著名记忆术大师、享有“世界思维导图之父”美誉的东尼·博赞,讲述如何系统性提高阅读速度,不同于以上书目对阅读内容进行可操作性的目的性练习,此书介绍的是对阅读速度进行目的性练习的方法,并且主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弥补纯文字笔记的不足,书中有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例子,即可对照练习,也可对应评估。此外,教你快速阅读在各种文体和不同传播媒介上的应用,帮助建立你自己的知识数据库。
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操作,你会在认识阅读中文字的美和力量之后,更加体会到《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阅读的逻辑之美,见识到思维的力量。
06《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叶圣陶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沟通的艺术,就是你阅读的延伸,是一个不断地将你的输入进行输出的过程。我们进行目的性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所有的输入输出到生活中,其中,最直接就是沟通。
作为杰出的管理培训师,尼基·斯坦顿极尽翔实地解说了“听说读写”技巧,涵盖了所有沟通情境,从打电话、会议、谈话、演讲、报告、文书等等方面,帮助你进行有效的沟通。
前5本书都是帮助读者通过阅读,去了解作者的想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表达,尼基·斯坦顿从作者的角度,通过文字或是言语,去思考我要如何进行对象式的表达,帮助你把输入进行更有效率、更有层次地输出。如果说前5本是教你如何提高自我修炼,斯坦顿的《沟通圣经》绝对是练完功后,与高手过招的必备秘籍。
目的性阅读,其实便是要求自己在读书时进行有意识地思考,逼自己变得更优秀。我是很反对把目的性阅读简单粗暴地定性为功利性阅读,不加思考地滥读,这些读过的东西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那终将也是如泡沫一样,绚烂无比却也将消失殆尽。
叔本华的态度便是很好的诠释: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是属于我们。
愿你的忙碌终将使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