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陶诗文||重读《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和郭主簿二首》是组诗。第一首诗作于仲夏之季,诗中以轻松愉快的笔触描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充分展示了闲适自足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恬淡自甘的心境。第二首诗作于秋季,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古代幽人的企慕,既表现了诗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也衬托出诗人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全诗格调卓奇豪放。

【原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词语汇】

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设此官,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魏晋以后,渐为统兵开府之大臣幕府中重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郭主簿是陶渊明的友人,事迹不详。和:应和,为应答别人的诗词而作。

蔼蔼,茂盛的样子。中夏,夏季之中。贮,藏、留。“贮”可以当作诗眼来看,它形象地表现了树荫之多,树荫之浓。首句先写环境和季节。堂前林是可爱的,夏天的树荫更是可爱的,诗人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赞美了它们。

凯风,南风。因时来,应时节吹来。回飙,回风。开我襟,翻开我的衣襟。前四句写景,树木有情,风也有意,清风送爽,实在惬意。赞美自己的得意生活:人在炎热的仲夏,在繁茂的堂前树林抑或竹林中,享受着不凉不热、温度适宜的生活,南风回旋,骤然而至,袭开我的衣襟,更感惬意、舒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是田园生活的一种享受。

息交,罢交往。游,驰心于其间。闲业,对正业而言,正业指儒家的《六经》等,闲业指诸子百家、"周王传"、"山海图"(《山海经》)等。卧起,指夜间和白天。停止交往、舞文弄墨、起床弄书琴,何等地优哉游哉!图仕进的人是不“游闲业”的,很少读儒家经典以外的书。陶渊明与众异趣,偏要博览群书,驰心于诸子百家,这说明他并不把“游闲业”视为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他愿意这样去做,从中得到乐趣。“卧起弄书琴”写得形象,读者仿佛看见勤奋的陶渊明刚刚从床上起来读书,实在读累了的时候,才放下书本弄琴自娱。一个“弄”字,展现出了诗人为书琴所陶醉的样子。

园蔬,园里的蔬菜。滋,滋味,《礼记·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郑注,"增以香味。"余滋,余味无穷。《礼记·乐记》,"太羹玄酒,有遗味者矣。"余滋、遗昧同义。园里的蔬菜余味无穷,往年的粮食今天还储存着。

营己,为自己生活谋划。极,止境。过足,超过需要。钦,羡慕。这两句是说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有限,过多的东西不是我所羡慕的。“不以贫贱而有羡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正反映了一个隐者的坦荡胸怀。再写家中粮菜充足,经营有余,不慕“过足”(不贪图富贵豪华),自己酿酒自己喝,小儿子绕膝嬉戏,真正是乐不可支,忘却了什么人间“富贵”。

秫,黏稻。舂秫,黏稻,为了做酒。酿酒自饮之乐。

未成音,发不出完整的声音。子戏身旁的天伦之乐。

真复乐,天真而且快乐。簪,古人用来插在冠和发上的饰物。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指富贵。这两句是说这些事情天真而快乐,可以聊且忘掉富贵荣华。

两句是说遥望白云,怀念古人高尚行迹的心情,不自觉地深重起来。诗人陶醉于这种淳真而快乐的生活之中,忘却世间的功名富贵,远望白云,发思古之幽情。美丽的白云飘在清澄湛蓝的天空多么自由自在,遥望令我怀念起早已作古的先贤隐士!

【意译】(1)茂密的堂前树林,盛夏时贮满了清爽的凉阴。南风应季节吹来,回旋的疾风吹开了我的衣襟。停止了交际,游好于闲业,或卧或起,读读书弄弄琴。园里的蔬菜取之不尽,往年的谷物储存到今。操持自身的生活本有限度,超过需要就不合自己的本心。舂碎黏高梁来酿造美酒,酒熟了,我且来自斟自饮。稚弱的小儿子在身边嬉戏,学说话,还不能连贯发音,这样的事真让人高兴,且以此忘掉那华贵的发簪。眺望那遥远的白云,深深地怀念古代的情形。

(2)堂前林木郁葱葱,仲夏积蓄清凉荫。季候南风阵阵来,旋风吹开我衣襟。离开官场操闲业,终日读书与弹琴。园中蔬菜用不尽,往年陈谷存至今。衣食自给很有限,超过需求非所钦,我自舂秫酿美酒,酒熟自斟还自饮。幼子玩耍在身边,咿哑学语未正音。生活淳真又欢乐,功名富贵似浮云。遥望白云去悠悠,深深怀念古圣人。

(3)葱茏茂密的堂前林木,仲夏的季节贮满清阴。应节的南风阵阵吹来,回风掀开了我的衣襟。停止官场交往而沉浸于六艺,终日里不是读书便是弹琴。园里的蔬菜有无穷的滋味,隔年的陈谷一直储存到如今。自己营生的需要原很有限,过多的积蓄违背初心。舂米捣谷我自酿美酒,美酒酿成我自斟自饮。幼子在身边往来游戏,牙牙学语还发不出完整的声音。这样的生活多么淳真有趣,可以把荣华富贵忘得一干二净。抬头向着白云遥望,怀念古人的高尚行迹我无限深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众说纷纭。1.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于东晋义熙四年(408年)渊明四十四岁时作,较为可信。在此之前,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归去来辞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壮志,结果也必然是“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和郭主簿二首》就是他归家二年后所作。

2.从诗中“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句推测,此二诗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前后,时作者约三十八岁左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冬,陶渊明从江陵桓玄幕府任中回家服母丧,在家里住了两年多。这时陶渊明有机会对自己的生活道路进行回顾,认真地考虑出仕与否问题。这两首诗就是他这种思想活动的产物,主要都是写景寄怀,表现恬淡闲适的情趣与贞洁清高的品格。

这两首诗都是同友人郭主簿的“和”诗。主簿类似于今天官场上的文书、秘书,负责文书簿籍一类的事务,可划为“吏”类。从诗中内容看,这两首诗非一时之作,分作于夏秋两季,诗中的景物情趣各不相同。

【鉴赏】第一首写于仲夏,是以夏季田园生活为内容的抒怀作品。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描写夏景和美好的田园生活。此时,家中尚有余资,生活起居颇可,享受天伦之乐,暂忘于功名,然而古代圣贤仍牵动自己的情怀。诗中流露了知足常乐,抒发了诗人在家的愉悦闲适的心态,表现出诗人对外出做官的冷漠和厌倦,反映了诗人热爱然而鄙弃功名的思想。他表示不追求奢侈的享受,不羡幕荣华富贵,喜爱的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诗的格调恬淡闲适。

前六句写夏季堂前风景和诗人读书弹琴的乐趣。开头先写环境和季节,再写自己的得意生活:在繁茂的堂前树林抑或竹林中,享受着不凉不热、温度适宜的生活,南风回旋袭开我的衣襟,更感惬意、舒适。停止交往、舞文弄墨、起床弄书琴,何等地优哉游哉!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诗的开头两句写得很美,描绘了诗人家居的美好环境:堂前生长着树木,又多又茂盛,挡住了烈日的照射,给诗人酒下一片树荫。诗人的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能够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或想象,回味余地大。诗人说“堂前林”,不说“堂前树”,“林”字准确地说明堂前的树木多,究竟是多少?留给读者去想象。“中夏贮清阴”的“贮”可以当作诗眼来看,它形象地表现了树荫之多,树荫之浓。堂前林是可爱的,夏天的树荫更是可爱的,诗人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赞美了它们。不仅如此,诗人还赞美盛夏时节的“凯风”和“回飙”。树木有情,风也有意,清风送爽,实在惬意。诗人更喜的是那种回旋的风,骤然而至,吹开了诗人的衣襟。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这是田园生活的一种享受。在这幽静清凉的舒适环境里,诗人息交绝游,与书为友,过着适意的书斋生活:“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在封建社会,图仕进的人是不“游闲业”的,很少读儒家经典以外的书。陶渊明与众异趣,偏要博览群书,驰心于诸子百家,这说明他并不把“游闲业”视为大逆不道的事情,相反,他愿意这样去做,从中得到乐趣。“卧起弄书琴”写得形象,读者仿佛看见勤奋的陶渊明刚刚从床上起来读书,实在读累了的时候,才放下书本弄琴自娱。一个“弄”字,展现出了诗人为书琴所陶醉的样子。

接下四句写家中粮菜有余,自己知足常乐。其中“营己良有限,过足非所钦”二句,“不以贫贱而有羡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正反映了一个隐者的坦荡胸怀,表现出知足常乐的思想。家中粮菜充足,经营有余,不慕“过足”(不贪图富贵豪华)。诗人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天天弄书琴;诗人的物质生活也还不错,用不着为衣食发愁,园中有摘不完的蔬莱,家里有用不尽的“旧谷”。

再四句写诗人酿酒自饮以及子戏身旁的天伦之乐。自己酿酒自己喝,小儿子绕膝嬉戏,真正是乐不可支,忘却了什么人间“富贵”。“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吴瞻泰认为这两句是“自足语,天真烂漫: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见《陶诗汇注》)。陶渊明性好饮酒,只要有酒喝,他就感到满意了。自家酿酒,有酒自斟,是一种田园生活的乐趣。当然,对于诗人来说,乐趣是多方面的。他已经是儿女成行的父亲了,娇儿会给他乐趣,这是一种天伦之乐。“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这两句写得多有意思!一个“戏”字写出了弱子的顽皮。“学语未成音”的娇儿在父亲的身边转来绕去,当父亲的能不喜悦吗?诗人轻轻一笔,摄下家庭天伦之乐的生活小照,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意趣横生。吴瞻泰《陶诗汇注》说:“学语未成音,家常语,使人味之意怡”。鲍照有“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佳句,也是描写天伦之乐的。若把这两句同陶渊明的“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相比较,还有情趣上的差异。“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是说诗人在那里“弄”,在那里“看”,即诗人自寻其乐。“弱子戏于侧,学语未成音”,则是“弱子”在那里“戏”,在那里“学”,即“弱子”本身的可爱之处给了诗人以欢娱。对于天伦之乐,前者是主观上的迫求;后者则是客观现实给与诗人的感受。

最后四句,写诗人陶醉于这种淳真而快乐的生活之中,忘却世间的功名富贵,远望白云,发思古之幽情。美丽的白云飘在清澄湛蓝的天空多么自由自在,遥望令我怀念起早已作古的先贤隐士!树木贮荫,南风吹衣,读书弹琴,衣食有余,美酒自斟,娇儿缠身,这一切都是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这些可乐的事情使陶渊明十分高兴和适意,他欣然高唱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乡居的乐趣使陶渊明不想做官,忘记了功名富贵。看来,陶渊明好象很高兴,他是不是真的在高兴呢?不,他不是真正在高兴,他是带着眼泪在笑。清人乔亿在他的《剑谿说诗》里说过:“读陶诗当察其乐中有忧,忧中有乐”。在这首诗里有笑有泪,忧乐互见,不可不察。“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结尾这两句的情调与前面的十六句迥然不同,吐出了心中的悲苦。诗中说的“望白云”含有深意,不可轻轻放过。《庄子·天地》云:“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陶渊明用了这个典,说明他向往帝乡,不满现实”。他在《祭从弟敬远文》中也说过:“遥遥帝乡,爰感奇心”。他向往帝乡并不是要象道家那样去做神仙,只是向往另外一种社会现实,如同他后来虚构的“桃花源”那样。有他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是属于“天下无道”,摆在自己面前的选择不是要赶紧去做官,而是要“修德就闲”,等“天下有道”的时候才去图仕进,“与物皆昌”。当诗人冷静地想到这些的时候,他就田园耕读,忘却华簪。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守道待时的思想是两个方面,一是不满意现实,二是希望改变现实,使“天下有道”,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内容结构上看,全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乡居的乐趣,写到“聊用忘华簪”即可收笔,不写最后怀古的两句,意思也是完整的。但是,诗人出人意外地写了怀古的两句,这就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把诗人的笑与泪都写出来了,读起来觉得内容深刻,值得品味。刘履在《选诗补注》里说:“此诗虽因和人,而直抒己怀”,“末言遥望白云,深怀古人之高迹,其意远矣”。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这首诗用的是白描手法和本色无华的语言。全诗未用典故,不施藻绘,既无比兴对偶,亦未渲染铺张,只用疏淡自然的笔调精炼地勾勒,形象却十分生动鲜明。正如唐顺之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当然,这种“本色高”,并非率尔脱口而成,乃是千锤百炼之后,落尽芬华,方可归于本色自然。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只有“大匠运斤”,才能无斧凿痕迹。本色无华,并非质木浅陋。试看首二句写景,未用丽词奇语,但着一平常“贮”字,就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则平淡中有醇味,朴素中见奇趣。又如“卧起弄书琴”,“弄”字本亦寻常,但用在此处,却微妙地写出了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而又与上句“闲业”相应。再有,全诗虽未用比兴,几乎都是写实,但从意象上看,那蔼蔼的林荫,清凉的凯风,悠悠的白云,再联系结尾的“怀古”(怀念古人不慕名利的高尚行迹,亦自申己志),不可能与诗人那纯真的品格,坦荡的襟怀,高洁的节操,全无相关、全无象征之类的联系。这正是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之奥妙所在。所以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刘克庄说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系灼见。

【名家点评】

刘履《选诗补注》卷五:此诗虽因和人,而直写己怀。但据见在不为过求,而目前所接莫非真乐,是则世之荣利,岂有可动其中者哉!末言遥望白云,深怀古人之高迹,其意远矣。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园蔬有余滋”二句)贫人夸富,有致。(“营己良有极”二句)未知其极,故营营不止。已过而犹未足,早定有极,则易识过足矣。元亮何曾有过足时?所营者少,则少许之外,谁非过足者,最堪醒人。(“此事真复乐”四句)有忘者别有不忘者,“聊”字“一何”字互映。不息交,不能游。不知用此事之乐,不能忘。拒彼乃得游此,用此乃得忘彼,善立方法。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二:“蔼蔼”四句,林栖有托;“息交”四句,食用有资;皆营己也。“春秫”以下,俱自足语,天真烂漫,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一洒落。“学语未成音”,家常语,使人味之意怡。

清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四:此二首与《酬刘柴桑》皆闲居诗正格,一味本色真味,直书胸臆。

当代文物鉴赏家龚望《陶渊明集评议》:“聊用”句与“息交”云云,谓拍合。一结,迸出题外,绝妙。沈云:“一结悠然不尽”,洵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7,814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124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4,814评论 0 32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924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815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562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44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58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59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881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493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43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1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978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182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