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元节,俗称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说盂兰盆经》
佛经中有大量的文字要求佛门弟子孝顺,亦有很多大成就者孝顺父母的案例记载。
世人都认为佛门弟子皆无情,其实不是这样,只不过是因为佛家教人看破生死罢了。
忆念而不依恋,才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今天刷微博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作家吴忠全的更新:
今天在家庭群里聊天,大家都说回乡下给祖父上坟,才想起过两天是他的忌日。六年了,我现在已经很少再想起他,但最后一次见面时的场景还记得清晰,那是个傍晚,我在院子门前坐上了车,他站在门口冲我挥手,没哭也没笑,一点都不特别。我到现在才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所有的离别,都那么普通。
也许有人说他无情,但是所有的离别真的都是普通的。
任何人都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时间在流转,人在变化,生老病死不过是常态。
我们害怕死亡,是因为死亡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死亡。
我们都是在自己的轨道上奋力往前的旅人,无法回头,没有退路。
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称死亡为潜伏在人各种幸福、欢乐的虚饰之后的“深藏的蛀虫”,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这“深藏的蛀虫”怀有直觉。
是的,不管承认与否,死亡是客观存在的,谁都逃不开。
但即使我们都清楚这个事实,我们还是惧怕死亡。
死亡意味着结束,意味着没有,意味着所有不好的东西。
老年人惧怕死亡是因为离死亡越来越近,他们不愿意听到任何有关死亡的话题。
青年人惧怕死亡是因为死亡会让他们失去至亲至爱,他们害怕失去。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里写到: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是啊!我们都会疑惑,何为生?何为死?
这一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呢?死了又去了哪里?
我们的人生价值在何处?我们该怎么活?又该如何死?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也就是说生死并非独立存在的,有生即有死。
生与死是共生体,我们既然接受生就不能排斥死。
我想说,赶紧孝顺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