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在没有目的的基础上虚构出一个目的,哲学怀疑,科学来解释、分析。而艺术却可以做哲学、宗教和科学不能做的事----那就是浪。艺术家可以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研究自己的方法,最后自己进行解释。而这个浪并不是说随意的遵循自我的内心,而是先受到了哲学、宗教的熏陶,肚子里装满了货,这时候再出来浪,这才是艺术家。这一段是这一讲中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用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的。再看见这段文字之前,我从未把艺术家和宗教、哲学联系到一起。因为印象中他们实在大相径庭,宗教和哲学有自己的规则,一笔一画都透露着严谨,而艺术是自由的。读圣经之前对宗教不排斥也不接受,潜意识总觉得宗教是不理智,不科学的。现在觉得是自己井底之蛙,那些信仰之中其实真的讲的是做一个人的底线,一个模范,无论现实不现实有没有人能做到,其实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刚读到木心先生说的这段话的时候觉得很难理解,再读的时候认为,其实哲学和宗教是先正其身,然后再去有所为。
印度史诗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两部。奇这两部史诗在世上并不像希腊神话那般著名,但在本国内也是老少皆知。《摩诃婆罗多》中的那位把自己的拇指献给老师的孩子,我很痛心。一是感慨那时候的人感情真挚,让人感动,二是觉得这种不被智慧所支配的情感让人觉得可怕,终其一生都要为之付出代价,太可惜。《罗摩衔那》中哥哥让贤弟弟,弟弟跪求哥哥复出,这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戏剧性,弟弟回城后把哥哥的金鞋放在王座上,自己坐在侧面,什么样的感情能做出来这等令人惊叹的事。木心先生的比喻是——简直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理想主义都有了。从前是不爱印度的影视和文学,但是前一段时间看了印度的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部良心之作,影响最深的一部场景,是大女儿离开爸爸去了国家体育的最高学府,学习了国家教练的新技术,第一次回家时和爸爸摔了一跤产生分歧,走的时候爸爸站在二楼的阳台久久不能移开目光。现在看来两部史诗以及这部电影如此感人,也许正是印度的宗教艺术文化得以熏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