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生命开始的地方,满载一生忘不掉的味道。故乡如同母亲,将年幼时触动的味觉,深植于游子心中,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这就是家的方向。
大巴山深处,隐藏着曾经的秘境,绿被覆盖,清流肆意,只得一处古镇,木楼青瓦,静谧的小姐楼上是否曾经也有一份爱恋,引人入境。北纬31度,本就是四季分明的地方,经历一场大雾,午后难得的见到了冬日里的明媚阳光。跟着生于恩阳的先生一道回到故乡,但对于先生来说,现在的故乡其实也是一座新城。
幽深的古镇道路曲折,又是百年青石板路,几个转角已不知身在何处,只得放弃寻路,全由先生安排。我虽在恩阳工作,对古镇的熟悉程度显然略输。不知如何,已走到热闹处,见前面吊一团柴火,不断有人用称杆模样的棒子撬动,间断的飘来阵阵酥香,不自觉间便加紧脚步挤上前去想一观究竟。先生嘲笑,迷路的人看到好吃的也就没有识不得的路了。
走近一看才知是古镇特色,提糖麻饼。之前多次品尝皆是友人相赠,却是从来没有尝过现烤麻饼会是如何。先生早已看穿我的小心思,让烤饼师傅为我取出一个品尝。一口咬下,竟是比之前吃过的都要香脆,想是刚刚出炉的原因。一边用手小心翼翼分出一半给先生,一边尝到小空壳里麦芽香气若有若无,红糖在里甜而不腻,带着烤得脆香的精面香味在嘴里久久回味。先生说,闻到麻饼香就已想到学生时期的暑假,每每到赶场日,总要拖着姑姑的手要一个麻饼吃了才肯回家。
先生说带我去看古镇最老的房子,我喜欢摄影,又最喜欢拍摄老建筑,现在阳光西斜,光影正好,先生太了解我这些“臭毛病”,想带着我一路向下,直奔老房子。一路下来,却是看到古香古色的阁楼、老人家抽烟喝茶的茶馆便走不动了,就连大妈用簸箕晒在外面的菜头,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拍个够才肯移步。
先生受不了我的拖延,一路的催我,我才恋恋不舍收起相机踏步向前。
又走一段青石板,最初以为所说的最古老的房子是大栈房,毕竟那是古镇最特色最传奇的一处。不想先生却是径直向前,走向河堤。走到一颗大黄桷树下,回首才发现是一排土房,青瓦已松,土墙微斜,侧墙上书一排大字,却因年代久远被雨水冲刷,已是模糊不清。我们也不急于辨认,猜测定是当年红军过路,如同古镇随处可见的,百姓自觉粉刷上墙的红色口号。
此时夕阳正好,光线透过树叶打在土墙上斑驳的光影,另有一番古色。
不过黄昏却是极易过去,刚觉得拍好几张照片,太阳就已经西沉。转身却是不见了先生的身影,一阵着急,沿石梯快跑几步,转角在河边看到先生正在跟一位老人家交流,却是在买鱼。
先生爱好食鱼,尤其爱回忆中幼时恩阳的稻田鱼。每每说起都让我无不向往,先生许诺必定让我尝尝他亲手做的稻田鱼。但是,近几年也许社会发展太快,竟是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鱼。原来今天却是先生约了打渔师傅,挑好时间,到古镇来买鱼来了。虽不是稻田鱼,确是恩河自生,定是鲜美。
先生着急将活鱼拿回家展示幼时的美味,我们便在太阳刚落下山就驱车离开古镇。回到家,我为先生打起下手。先生利落的将鱼剖尽内脏,快刀切片,骨肉分开。备好清冽酸辣的泡菜,红绿泡椒,将妈妈去年为我们熏制的五花腊肉切粗丝放热锅出油。只闻得腊肉飘香,忍不住喉头滚动。迅速放下泡椒、泡菜炒味,瞬间厨房腊肉与泡菜酸味交融纠缠,熬汤入味,只等得鲜鱼下锅。放鱼先放骨,鱼肉易熟。起锅却是一家人已在桌前等待最后一道主菜上桌。
先生耐不住率先尝鱼,直叹仿佛回到稻花田里捉到鱼后,等妈妈做好端上桌的儿时情景。最好的味道就是回忆中故乡的味道。
如今的恩阳,古镇依旧静谧如初,新城却飞速发展。在这个剧变的时代,无论我们生活怎样匆忙,不管悲欢聚散,来得有多麽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每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不忘家在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