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歌创作
高适是一个“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结义”的诗人。他有雄才大略,有功名,也做到了有结义。
他流传下来的诗一共有240多首。诗作基本是在安史之乱前写的。
诗歌内容既有不少抒发政治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有关心现实,指陈时弊,表示对国事民生深为忧虑,报国的豪情和忧时的愤慨交织在一起。
尤其他有两次出塞的亲身经历,对广大戍边士卒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他的边塞诗有比较深广的内容。既要报国,守护国土的安全,又忧心当时军队里面的问题。比如朝廷纵容降虏,当时在打仗的士兵吃的都是糟糠食品,而投降的俘虏却锦衣玉食。还有当时的那些将军,根本就不体恤士卒,在军中大吃大喝。他对这种做法非常愤慨,总是提出批评。
如《燕歌行》就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情感: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当时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歌颂士兵们舍身报国、奋起抗敌、不畏牺牲的精神,同时也鞭挞了上层将领荒淫腐败、骄奢无能的特点,揭露了官兵苦乐悬殊的深刻矛盾,渲染了艰苦激烈的战斗气氛。
尤其是结尾表达了高适的一个看法:“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就是希望当时的将军像李广一样爱惜士兵,和他们同甘共苦,更希望国家用人得当,巩固边防,尽可能杜绝战争的发生。在汉朝的时候一提到李广,那些匈奴是不敢动的,动的话也只是一些小打小闹。所以,有得力的将军,就能够镇守一方。这里就体现了高适的一个军事理想。
(三)高适的诗歌特点
胡适说:“最得力于鲍照”“是个有经验、有魄力的诗人,故能运用这种解放的诗体来抬高当日的乐府歌词辞。”
解放的诗体,就是指七言歌行。如《燕歌行》就是一个七言歌行。歌行体是乐府的一个特点。
1、铺叙排比,洋洋洒洒。
铺叙排比在于诗歌的长度,因为有长度之后,才能够铺续,才能够排比,才展现出洋洋洒洒的基调。但是他又不是东一笔西一笔,反而是删去枝蔓,注重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式的粗犷豪健笔调,充分地去叙述去展开。
2、夹叙夹议,错综复杂。
是有条不紊地去表达。如《燕歌行》最后表达了自己希望能有李将军这样的人。
3、概括洗练,大气磅礴。
他并不注重细节的内容,而是粗线条地勾勒,勾画出广阔雄浑的边塞景物,同时也表达出他大气磅礴的胸襟。
4、不求奇字奇句,整饬凝练中见出浑厚质朴。
在语言方面他也是很有创新。比如,有一些句子有对偶的性质,有点像律诗的感觉。在整饬凝练中,又不是那种让人看不懂的,反而非常浑厚质朴,一读就能够读出来,能够从中感受到慷慨悲壮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