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绘本是给孩子看的,但同时也是给大人看的,同一故事有要对孩子说的话,也有要对大人说的话。愿我们的绘本精读,可以和大家一起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绘本,透过绘本了解孩子,透过绘本遇见自己,透过绘本看到更完整的世界。
“很多绘本是给孩子看的,但同时也是给大人看的,同一故事有要对孩子说的话,也有要对大人说的话。英国著名图画书作家约翰.伯宁罕的作品几乎每本都是这样的,如果大人们可以像孩子那样认真和诚实,就会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我们在上一篇分享了约翰.伯宁罕的《和甘伯伯去游河》(以下简称“游河”),那是一本孩子非常喜欢,同时又值得大人们深思的图画书,在书中我们看到了甘伯伯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人,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他的爱与尊重,宽容与担当。他没有去“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在“游河”中,孩子们经过那一场翻船的意外(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懂得了规则与秩序的意义。
时隔几年,约翰.伯宁罕又创作了一本甘伯伯的故事——《和甘伯伯去兜风》(以下简称“兜风”),这是“游河”的姊妹篇,或者可以说是故事的续写。所以,如果您还没有看过“游河”那本书,建议您先找来仔细看看。
在“游河”书中,一开始就交代,“他就是甘伯伯,甘伯伯有一条船,他的家就在河边。”然后在甘伯伯游河的过程中,人物一个一个出场,颇具戏剧感。而在“兜风”这本书里,因为大家都已经认识甘伯伯和那群孩子动物们了,所以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了故事“甘伯伯打算开车去兜风,他把车开出院门,开上小路。小孩儿说‘我们可以跟你一起去吗?’兔子、猫、狗、猪、绵羊、鸡、小牛和山羊也都说‘我们可以一起去吗?’”全部人物一起出场,整个故事显得格外的热闹和快乐。
甘伯伯当然还是同意了,大家都上了车,一路上阳光明媚,走在乡间古老的土路上,敞篷汽车吱嘎吱嘎的响着,大家都好开心。
可是,不多久,天空出现了乌云,甘伯伯连忙把汽车蓬拉起来,下雨了。汽车继续在乡间小路上行驶,泥巴越来越多,终于陷进泥坑里,走不动了。
甘伯伯建议大家下车帮帮忙,“看样子,你们当中要有几个下去推车才行。”结果每个人都说不行。
他只能继续启动汽车,“车轮一转,泥浆溅得到处都是。汽车陷进烂泥里,动都不能动。”甘伯伯告诉大家“我们抛锚了。”于是大家都下了车,每个人都使出浑身力气来推车,终于车轮爬上了硬地。
伯宁罕的图画书是一定要看图的,每一幅图画都非常传神的讲述着故事,人物的姿态,表情,甚至心情都用颜色和线条表现了出来。
最后汽车艰难的爬上了山坡,天也放晴了,大家继续开心的兜风。过了桥,回到了甘伯伯家,甘伯伯说,“大家可以好好洗个澡。”
能感受到孩子们和动物们的快乐吗?看山羊和女孩子跃入水中的姿势,多么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甘伯伯拎着水桶,也刚把汽车擦干净,正远远的看着孩子们。
最后,天快黑了,大家排着队,离开了甘伯伯家。甘伯伯对大家说“再见再见,想坐汽车,下次再来!”
故事讲完了。
对于大人来说,这个故事似乎比“游河”更容易理解,很明显它是在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遇到困难大家要共同面对,不能逃避。或者还有一层意思,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解决更大的问题。但是在写《做一个可以担当的大人》时,我忽然对“兜风”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游河”中,每个人物一个一个的出场,都给了单独画面的特写,刻画了每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天性,他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天性,我们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接纳呢?有了这一份了解和接纳,我们是不是就能对他们做出的事情给予更好的理解和包容呢?而在“兜风”中,又呈现出孩子们的另一个共性——“不愿承担责任”。我们很多成人,其实也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在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的不愿承担责任的情况,或逃避或指责他人,其实都是没有长大的表现。特别是那张大家推脱责任的图画,太鲜明,太熟悉了。
我们再来看看,面对孩子的逃避和推脱,甘伯伯是怎么做的呢?甘伯伯什么也没说(没有教导没有批评更没有指责),只是更加清晰的让大家看到一个事实,这个责任谁也逃不脱。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孩子们都下去推车,在甘伯伯的鼓励下,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而当车终于被大家推上了山坡,大家内心的喜悦可能是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这从他们回家跳进河里洗澡的情景能够感受得到。这是一个事实,每个没有长大的人都想逃避责任,不想去面对,但到了真的担当起来的那一刻,其实是喜悦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对自己内在成长的喜悦。
对于书中孩子们来说,这一次承担是被动的,是不得已的,但是有了这样一次面对和担当,相信他们下次再面对同样的事情,就可以学会主动承担,就会真的长大了。
回到生活中来,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早日长大,能够学会承担,学会付出。就像甘伯伯,他对孩子们也有这样一个期待,但是他能够做到,首先担当起他自己。只有大人首先担当起自己,才能够让孩子慢慢学会负起自己的责任来,这样,才会真正的长大。
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在他的著作《打开绘本之眼》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真正的大人的文字: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充实的童年生活,就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人’。童年时期的每一种经历都非常可贵,而为人父母者,是否有这样的意识,是否关注过孩子作为孩子是怎样费尽心力去度过每一天的?
《纳尼亚传奇》的作者D.S.刘易斯,对人的成长有着这样的阐述:
成人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即脱离幼年时代成为少男少女,再脱离少年时代成为青年,然后脱离青年时代成为成年人。这其实并非成长,只是一种‘变化’而已。真正的成长是指,在幼年时代的基础上建立少年时代,在这基础上再积累青春期和青年期,在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会像树木的年轮一样重叠着过往的岁月和经验。如这般成长起来的大人,在自己的体内还确确实实地存有孩子的世界。”
日本诗人、哲学家谷川俊太郎曾在一首诗中说:
“曾是婴儿的我,仍在我年轮的中心”。
在读约翰.伯宁罕的这段时间,越发明白,伯宁罕创作出甘伯伯这样一个真正的大人,也正是他自己。他的内心里确确实实的存有孩子的世界,所以他才能创作出那么多贴近孩子内心世界的作品。
而作为在几十年中“变化”为大人的我们,该如何谦虚的去看正在经历童年的我们的孩子们,如何与孩子一起重新经历内在的成长,如何让自己的体内确确实实的存有那个本来就存在过的孩子的世界?这一切,该是我们每一个人仔细去想,去做的事情。
“负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才会真正的长大”,你准备好了吗?
科慧写于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