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老实人”这个词来评价一个人,当一个人得到这个评价的时候,意味着这个人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安分守己,为人友善,任劳任怨,坚持原则,不善言谈,比较窝囊,容易吃亏。人人都喜欢跟老实人交朋友,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成为老实人。老实人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甚至给人一种好人没有好报的感觉。在书中作者从多唯独对老实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剖析,指出老实人总是吃亏的根源所在。
老实人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区,这种误区让老实人产生以下几种心理特征:对社会运行两套规则缺乏一定了解,以道德准则和主观善恶支配自己行为;对他人心理和个性缺乏了解,以单一的态度和方式不加区别地对待复杂迥异的现实生活;对人生技巧与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对利害关系和实际效果考虑不足,存在思维和行为上的理想化,情绪化的倾向。
对社会运行两套规则缺乏一定了解,以道德准则和主观善恶支配自己行为。
社会的运行存在两套规则,一套规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具有正面性,表面性,抽象性。这种规则维护着社会秩序,保护着大家的长远利益。在这种规则下,社会分工合作得以实现,社会发展得到保证,社会稳定得以实现。另一种规则是社会运作法则,支配社会的具体运行,具有具体性,使用性,隐蔽性。这种规则无法通过正统的教育和宣传来获得,需要经过社会的磨练去学习,去体会。生活中,这种规则会指导我们如何做会达到什么效果和最终目的,以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基础。对于老实人来说,他们认为世界只存在道德规范和准则或者知道社会运行规则了解,但对该规则极力排斥,嗤之以鼻。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老实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碰壁,很难能达成目标,即使目标是崇高的。
对他人心理和个性缺乏了解
不了解人,不理解人是老实人无法取得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王立群老师所讲,有一种人只琢磨事,不琢磨人这种人只适合干事业,但是实际生活中,这种人常常怀才不遇,空有一身本领,没有丝毫的施展空间。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于他人的心理和个性缺乏了解,工作中他们认为把相关工作做好,把相关问题解决就没有任何问题,不向领导请示,不向领导汇报,甚至在公开场合当众让领导没有面子,丢失威严。这样的老实人是具有一定理想抱负,具有一定能力的,但是缺乏对他人心理的了解尤其是上位者心理的了解,工作多年职位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动,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机会。我们可以为了来世的福报而跪求神明,却不想为了今生的功名利禄而谄媚领导。
对人生技巧与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态度
老实人对待生活中事情一味教条化的遵循道德规范和群体法则,不知有时要达到某些目的需要我们运用一系列手段和技巧。在老实人看来,世界非黑即白,是对立的。然而真实的世界更多的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甚至是灰色,众所周知荷花清雅,但是它是在淤泥中成长,淤泥为它的生长提供了必须的养料。很多时候,没有所谓的好和坏,只是立场不同而已,要想做成事,就需要我们讲究一定的技巧。学会接受现实,才能改变现实,学习社会运行法则,运用社会法则,达成自己想要的效果和目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有实力的基础上获得地位,去捍卫自己的理想。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时候学会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对利害关系和实际效果考虑不足
老实人给人的印象总是不争不抢,任劳任怨,安分守己。老实人缺乏一种竞争意识,对于一些本来属于自己的利益不敢表达,不敢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对于利害关系考虑不足,想法单纯,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一切都是按照规则执行的,即使实际效果不佳或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也没有关系,总是拿自己已经尽力,问心无愧来安慰自己。老实人在做事过程中不懂运用利益和利害关系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团结他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生活中总是利益受损的一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终其一生都是在追求利上,只有利益关系才能形成稳定长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