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薛兆丰教授,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最强大脑》《奇葩说》上,不过本人对于他那本赫赫有名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早已有所耳闻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本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入门书籍吧。
薛兆丰老师在整本书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叙述的。——
“我的愿望是,每个中国人都能体验经济学带来的乐趣,具备经济学的思维。”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经济学思维呢?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往往很难直接用一个定义去完整地表达。我也没有那样的能力。不过,接下来,我会摘举几个书中比较有趣生动而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案例,希望大家可以领略到薛老师“经济学思维”的趣味与智慧。
一、为何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说起“商业”,大概很多人觉得它的反义词可能就是“慈善”。那为何薛老师要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呢?
在非洲,如果每个儿童能拿到12美分打上一针疫苗的话。死于疟疾的人数就会减少一半。但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高达2.3兆美元,却没做到这一点。同样,如果援助金当中有3美元能够到达每个妇女的手里,儿童死亡人数又可以减半。如果妇女能够拿到3美元买蚊帐,那么大量的疾病就可以避免。但是这些也都没有做到。
一般人认为可能是世界银行官员的效率比较低下,缺乏爱心,工作不到位。薛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原因不在于爱心的强弱,而在于行善和商业,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薛老师紧接着又说,缺乏反馈机制、委托代理问题、所托非人问题、养懒汉效应等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而商业行为由于市场机制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大幅、持续而高效的改进人们的福利。所以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二、别只盯着钱
很多人以为经济学家眼里只有钱,这是对经济学最大的误解。正如罗永浩所说,经济学是让人冲破成见的一门学问。
货币成本并不是全部成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盯住全部成本而不只是钱。比如我们去淘旧货,买便宜的东西,货币成本就比较低,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虽然钱少付了一些,但我们却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买到假货、劣货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这些都是淘旧货的成本。对这些成本加起来,才是淘旧货的总成本。
这个经济学思维并不是很新奇,可能很多人都会明白。可接下来的一个进阶的案例,可能大家就搞不懂了。
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如果我们不经过中间商,亲自跑到马铃薯地买马铃薯。然后到青菜地买青菜,再到屠宰场里卖猪肉,那我们付出的成本会高得不可想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间商在帮助我们减少总成本,而不是增加总成本,而中间商之间的竞争,会使物流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三、牛与小麦问题
有两块相邻的地,左边的地种小麦,右边的地在养牛。如果牛冲过栅栏,跑到麦地里吃小麦。那是否应该阻止这头牛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济的“科斯定律”,具体什么是科斯定律,我不再详细解释了。我还是用薛老师的一句简单通俗的一句话来告诉大家答案吧。
牛跟小麦争的是那块地,如果让牛吃小麦,那牛就伤害了小麦。但如果禁止牛吃小麦,小麦就伤害了牛。
如果争夺资源的双方是同一个人,那会发生什么情况?取决于牛肉和小麦的价格。哪个价格高,便留存哪个。这也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这样,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降到最低。
四、房价上升好不好?
关于房价的问题可能是整本书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案例了。越是切身的问题,感受就越真切。那么到底房价上升好不好呢?
首先买房子买的不仅仅是一套房子,还要加上周边的服务还有社会公共资源。
其次,如果房价上升是因为人口集聚造成的,那么这种集聚就是正面的,对社会繁荣发展是有利的,我们不该抑制它。
房价上涨也有负面因素,譬如,房屋的交易不够灵活,不够频繁;小产权房未能进入正常的流通渠道;城市规划部门对房屋容积率的限制太大;房子不能建得太高,限制了土地的使用效率等等。
如果我们一定要把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区分开来、对立起来的话。就不会有人投资,不会产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供给。一年以后,新的房源就会萎缩,长此以往,居住条件会变得更差。
关于房价上升好不好的问题,书中并没有准确给出答案。个人认为,房价上涨确实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目前为止,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房价问题。
关于这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由于篇幅所限,本人在此只选择了四段小小的章节与大家分享和探讨,假如大家对本书或者经济学有所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