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总产值已经高居世界榜首,但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其实仍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中国每年花费在芯片进口的金额超过万亿,耗费已经超过原油。"这是最近一则报道<一年进口芯片花费超万亿 中国制造在为美国打工?>中文字。说实话,看了之后我的内心很受震动。
曾几何时,中国就已成为手机、电脑和电视等许多产品的最大制造国,但是迄今为止,在核心技术领域还是受制于人,一个小小芯片,就死死掐住了很多中国企业的喉咙。从而造成“中国制造”获利微薄,让拥有核心技术的美国企业成了最大赢家。
涉及到具体数字,据海关总署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集成电路(也称芯片)的进口金额高达11908亿人民币,而同期中国的原油进口仅为6078亿人民币。中国在芯片进口上的花费约为原油的两倍。这些芯片大都用在了手机、电脑、汽车、电视机、空调等电子消费产品上,虽然我们也有部分自主技术芯片,但其中绝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
目前情况是,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中国差不多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芯片。但由于自主芯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中国不得不花高价大量进口美国芯片,以至耗费的支出大大高于原油进口,即便剔除自2015年以来原油价格走低因素,芯片进口耗费依然一直维持高位。由此来看大力提倡创新,积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 ,从而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应是中国当前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手机为例作个对比,到今年10月底,中国智能手机产量达12.4亿部,占据了全球产量的近七成。但其中手机自主芯片使用占比不足5%。(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世界前二十名芯片厂商中,美国占据8席、日韩占据5席,中国大陆则无一家企业入围。
不仅如此,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利润为90亿美元,苹果一家就占到了九成以上。如果再扣除三星和其他外国企业,所有中国手机企业的利润尚不及苹果的一个零头,所以国产手机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为美国打工。这样看来如果不能掌握芯片制造核心技术,就改变不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状。
实际上,近年来在芯片产业链的诸多环节也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比如华为开发的麒麟960芯片可以算得上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芯片之一,华为正在这一领域发力追赶美国芯片巨头高通。中国内地规模最大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近日也宣布他们研发的28纳米芯片产品已成功通过验证,开始准备进入量产阶段,很快就能应用于智能手机领域。相信在不久地将来,中国芯定能站上科技前沿,风行世界,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