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每个人都自带光环,静下心去感受书中暖,时光缓。
第一次来这里时,因时间紧,就在门口第一桌坐下了,可是桌子旁没有双孔插座,正想另寻好位,却被眼前两本书吸引住了,一本满纸三角形,一本整页电路图,重点是书的主人年纪不小了呀,头上如东南香大米抖擞的白发,见缝插针地立在方正圆头上,这么大岁数了,还津津有味钻研数物,不能理解,除非他是这方面的学者或是教师,于是,我硬是放弃给我的手机充电,也要坐在他对面,想着等他出去吃饭时,就可以采访他了。我从下午三点来,坐到晚上七点整,眼前这位却像坐了502胶椅般不能起身,赶去当家教的我只好把他的身份留在想象里。
这只是图书馆一景,我第一次来时惊讶的不是这里的书之海量,而是人之众相。八旬老翁手捧报纸,七旬老太翱翔杂志,六旬大婶默读诗歌,半百大伯研究数物,不惑大叔学习设计,而立大姐埋头《意林》,我对每个人的身份都分外好奇,看报的莫非曾是公务员?翱翔杂志的莫非曾是编辑?大婶曾是文青?大伯是教授?大叔是时尚总编?大姐是职场白领忙里偷闲校园回忆。
哈哈,捕捉到一枚打盹的大伯。嗯嗯这有点像我。
这里是这样一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都能感受到书赋予人的圣光。
这里是这样一处地方,以无声吸引着各行门生。
这里是这样一处地方,以致于来人不顾来路坎。
我顶着自带黑洞的天,躲着跳跃的闪电,听着傲娇的雷鸣,蹬着迷你版的小黄,从一惊一乍到享受疾风地驶向九堡,紧赶慢赶,赶上红灯,只好苦中作乐,记录下这一抹经典黑。
坐上英语播音略好听的一号线地铁,数过十个站点,抵达武林广场,来到E出口,被眼前景象吓倒在电梯脚下,雷雨想必发作。来人纷纷湿哒哒地狼狈地踮脚来(因为鞋湿啦),为了早点去图书馆,我等不及雨停,只好壮士一去兮淋雨兮,重新蹬起小黄,骑行在这条曾让我迷路三十分钟而被我永远记住的路线,,绕到国大城市广场,直行寻到包客里,再遇网红店鲍师傅糕点插肩四海豆浆,经过至尊鲨鱼,路过黄龙大酒店,来到浙江省图书馆。(记住一条路的好方法,于我,是记住沿途的关于吃的所有店^o^)
不知馆里的这些人如何邂逅并长访图书馆。我曾途径好几次,只感叹其面积之大,藏书一定很多,但是因为家教的缘故,我终于有借口在这里停留。每次进来,看到大伯大婶在啃砖头书,都感叹杭州真好,我曾经的世界真小,小到我觉得终身学习是大神身上的奇葩事,这里每个人都能按下浮躁的心,静静地读一本书。
同时,家教的这份经历让我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在各种时段,在每种天气,以百味心情走着杭州的每条路。
像我一样,给自己一个借口,来到“浙里”图书馆,以无声的方式认识一群人,自带光环的人。这里有茶水,有板凳,还自带wi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