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刚认识我的人,觉得我有点傲气,甚至说我是个“目中无人”的人。在工作上,只尊重有真才实学的人,除此以外,不要说同辈,即便是上司,长辈,如果遇到一肚子大道理还自以为是的,我绝不想敷衍,赶紧溜之大吉。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和我的生长环境分不开吧,“听话”不是我的强项。
记得小时候是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平时姥爷要上班,姥姥一个人带我,有了娃的人就会体会,如果一个人从早到晚忙家务还要带孩子,到底有多累,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而我姥姥,是位伟大的女性,因为她一直把我当成小大人,在那个没有洗衣机的年代,她一个大盆,我一个小盆,她做个高板凳,我坐个低板凳,一个盆里一个搓衣板,我们就这样言传身教的洗衣服,有时候手搓到搓衣板会破,下一次就会注意到了。除此之外,能做的事情,都会让我参与,揉面,包饺子,扫地,擦地,摆桌子,收拾碗筷,整天指挥我干这干那,大人乐得轻松,而我乐在其中,我当时觉得我什么都懂,那个快乐的时候在我上小学之前,我没有去过一天幼儿园。
完全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我已经九岁了,是啊,九岁了,是个大孩子了。错过了现在常看到的0-7岁亲子之间最重要的陪伴期,我想,或许我终究还是错过了一些什么吧,否则,为什么到现在想起来,还会湿了眼眶呢?我想,是因为小时候妈妈更想能和我多待在一起吧。
刚开始,我像是来到亲戚家做客,大家彼此寒暄着,生怕破坏了彼此的印象,只有晚上,我拿出随身带着的姥姥的枕巾,哭一会儿才睡得着。就这样,我变得很敏感,虽然知道和父母在一起是我可以最放松的家,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睁大眼睛静静的观察家里的事情,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从家里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爱和尊重,慢慢的,让我真正的放松下来。
很多事情,记忆犹新,随时都可以象是回放一场钟爱的老电影,永远不会觉得乏味。
冬天的北方,窗户上会有冰花,户外成了天然大冰箱,妈妈下班以后,会学着南方人的做法灌一些香肠,香肠好像要做很久,直到我躺在床上了,只开着床头灯,还能看到妈妈在把一串串的香肠检查一遍,然后转移到露天的阳台上。有时候,爸爸妈妈还会跟着音乐跳会儿舞,我也会高兴的跟着在床上拍着手蹦几下,每到这样的晚上,空气里都是我们的笑声。
爸爸妈妈的客气,让我感觉到了充分的尊重,每天都饶有兴趣的听我说说在学校的事情,进我房间都会先敲敲门,经常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还会亲亲我的额头,说晚安,我会带着这个甜蜜的吻,喜上眉梢的去睡觉。
爸爸妈妈几乎没有吵过架,爸爸会经常称赞妈妈,也会让我和姐姐一起称赞妈妈。妈妈给我们亲手做的裙子漂亮极了,妈妈新学会的一道菜好吃极了,妈妈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妈妈。。。妈妈,总是一边笑着说,行了行了,酸死了,一边收拾着家。
最近喜欢读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封面上醒目的写着,母婴关系决定孩子一切关系。有一章写到“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是多么的重要,那个敲门,那个拥抱,那个认真听完我絮叨学校里琐事的认真,都是给我内心种下的种子,可以长出强壮的自我。
我在姥姥和妈妈的双重母爱里长大,体会着这更为丰富的母婴关系。姥姥让我在生活经验里吸取教训,妈妈用无尽的爱给我力量。她们并不完美,但是对我的爱来自尊重,她们不会过度干预我的决定,也不会把我当成一个芭比娃娃去摆弄,更不会用长辈的头衔来抑制我。她们没有读什么育儿宝典,更不懂什么社会心理学,她们只用最淳朴的爱对待我,仅此而已。
借用另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作为结尾:肯定的言辞;好品质的时间;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每一个妈妈都可以是好妈妈,每一个孩子本来都是好孩子,和年纪,和年代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