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47,10-8-2,万章章句下8-2》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乙丑日,八月十六,2017年10月5日星期四。
"尚"字,与"上"字同。
上一节,孟子指出论学取友分为三个层次和范围:一乡、一国、天下。对应这三个层次和范围的决定性因素是自身的素养。个人素养类似信号接收器,小灵通只能接收电线杆附近的信号,是一乡之善士。局域网只能接收限定区域的信号,是一国之善士。大哥大能接收全国的信号,是天下之善士。
这一节,孟子进一步扩充了论学取友的范围到"尚友",就是古人。这是关键性的扩充,是具有升华意义的有力的扩充,至此,取友之道达到极致。
儒家在个人素养上订定的是"学以至圣"的目标,在实践方针上秉持的是"经世致用"的理念,实现方法就是"经史合参"。既不能流于空谈道德,又要防止行动激情脱离理性轨道,这是读书人将一己之微融合于社会与时代大背景的指南针,是赋予我们信念和力量以穿越茫茫林海的北斗星。
孟子说,与天下之善士做朋友还不足以满足抱负,又与古往今来的往圣先贤们交往。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之善士只是眼前世界中的人,还需要加上时间轴上的智慧。方法呢?孟子说,读《诗》、读《书》。那时候没有《史记》《二十四史》,所以《诗经》、《尚书》就是史书,到孟子时有了《春秋》,孟子本人就是《春秋》的专家,也就是说,方法就是读史!第二,读史还不算,关键要读出人的事迹和思想精神。如果只是满足于文字记载的内容,那只是一番抽象的言说和文章而已,实际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事上琢磨来的?这是言语文字的力量所在。
我反对一切传声筒的做法,即使是教书的,这么干也不咋滴。把谁谁谁说的搬过来再讲一遍,讲的再好也不好。为什么?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学习,这也不是真正的教书,这是无谓的搬运,不管搬得多辛苦,价值也就是搬运工的价值。
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分量不一样,同样是一句张载的话,从师父那里说出来就雷霆万钧,从另一个人嘴里说出来就没啥力道,为啥?师父用他的生命能量和志向实践作为这句话的信用背书,这句话夹带着这份背书就转换成爆炸性的核能量,这时候,这句话给人以无尽的启示,因为它超越了言词本身的意义而丰富了无尽的内涵,这份内涵是多少书多少学问凝炼成的背书啊!任何一个人,照着原话说一遍,绝对不像!绝对无此效果!所以,不是这句话厉害了就厉害了,而是说话的人加持了无尽的内涵,使它丰富和充满活力。
钱穆先生说,读书要读出书背后的人,比如读《论语》,如果不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如果不了解他的痛苦和对策,一句一句格言而已,怎么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了?
一个明星失恋的痛苦,引发众人的同情,一位思想家的痛苦却容易遭受旁人的嘲笑。如果掉个个儿,就都是英雄。
所以,还要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当把这些功课都做了,转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才脱离了口耳之学的误区,进入到切己体察的真实学习状态,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
论学取友是人生成败的关键。有人早慧,有人晚慧,不论早晚,1,论学取友这一关都是必经之路,2,人格修养也是必修功课,3,心量胸襟撑不撑得开也是事关全局。这是硬件,这把刀不磨耽误砍柴。至少七年工夫花下去,和天下之善士和往圣先贤站到相同的起点,这是真志气。我才两年半,还有四年半。这个投资是最高效率,也是最高效益,别的,靠后站。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