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蜻蜓”、“木牛牛儿”(陀螺)、“纸风筝”等,熊耀祖都找齐材料自己动手做——不仅自己动手,而且让儿子也参与制作过程,既培养了儿子的动手能力,也让儿子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以及“大功告成”后的成就感。
“滚铁环”是男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拥有一副自己的“铁环”,亦是一件值得男孩子骄傲的事。
这有点为难熊耀祖了,因为他无法找到做“铁环”的原材料——钢筋(钢材在当时是紧俏的建设物资);即便找到一截钢筋,也没有地方帮忙焊接,成为一个无缝对接的圆圈。
熊耀祖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替代品——自行车轮胎的钢圈!
当儿子熊伟,滚着自制的“钢圈铁环”,形状比别的“铁环”又大又宽,使其有一种“舍我其谁”的雄壮气势,引来无数孩子羡慕的眼光。
这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创新!”
熊耀祖更给孩子们“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子做成的“提线木偶”,可以放在板凳的缝隙中表演,甚至打斗。
一举使熊伟成了一个中心人物——“娃娃头”孩子王,受到同龄人的拥戴。
每当看到儿子开心的欢笑,熊耀祖心头都会涌上一阵久违的甜蜜。
至于对儿子的“启蒙”,他也是早早的做好了准备,丝毫都不曾放松。
从儿子三岁起,熊耀祖就开始教他背唐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那稚嫩的声音,那认真的表情,重要的不是对内容的理解,而是对形式的兴趣。
到了四岁,熊伟便开始识字了。
先是《三字经》,接着《百家姓》,再来《千字文》,外加《弟子规》,读、写、记、背,直到完全理解,融会贯通。
一年学一本,直到孩子七岁。
而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些“教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多亏了清运垃圾这一工作,让熊耀祖收集了很多纸张!
他便用其中质地较硬、不易磨损的来制作“家教课本”。
比如,他在过期的年历背面,先用铅笔盒直尺,打上规整的方格,再用较粗的钢笔,以大号的正楷,一个字一个字的,把《弟子规》等篇目,一一默写出来。
这一切,全靠他童年赌私塾时,打下的坚实而牢固的国学基础。
而那些质地较软的纸张,则被他装订才儿子写字、练字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