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望道未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会有“望道未见”呢?
在周文王做皇帝的时候,他一直都在担心百姓有“病”,其实就是在担心百姓们的生活过的好不好,都是一直在担心百姓。就和颜回的昂之弥高,望之弥坚,十分的相似,他们尽管对“道”的了解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稍稍了解了“道”,就得到了“道”,也就是那1%的1%。
在我们学校的校歌之中,说道“仁为先,识自然,学圆惑为边”,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这里的“学圆”我们可以比喻成一个圆圈,最外面的边缘就是我们人类所了解到的最多的东西,当我们上了小学初中的时候就会往外扩一个圈,在当我们上了大学或者是硕士的时候,就会又往外扩一些,最后,当我们到了博士(这里的博士并不是我们广义里所指的,而是真正的有实力的),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就会在突出圆圈的边缘的一些。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时候,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在这个圆圈里面,而不知道的东西是在这个圆圈的外面,当然,现在我们更多时候都会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某些东西,对某一些东西都是未知的,并且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对这些未知的东西是未知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望道未见”,而并不是儒家所讲的1%的1%,而是1%的自然科学,就比如诺贝尔奖就是在人类认知中的边际又超出了一点。
那应该怎样去实现“道”呢?为什么有的人在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些“道”十分的好,但是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此道并不是如此?
阳明先生的弟子陆澄便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阳明先生说道每个人都要去“养静”,但他的弟子将这里的“养静”理解错了,阳明先生所讲的“养静”的心是有生机的,孔子所说的那样生机勃勃的,但是这里的“养静”没有生机,因此,它一遇到事情就会出问题。在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刚开始他收弟子都要求他们去“养静”,但是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弊处,假如一心一意的去“养静”,那么就会成了佛家,因此,这个时候的阳明先生要求他的弟子们不但要有“养静”,还要“克己”。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比如打扫卫生,有的人不想干,这其实就是私心、私欲,但很多人都真的没有办法做到不会拥有私欲,心是光明正大的;还有的人看到了同样的教室之后,认为这个教室很干净,不用打扫,其实这只能说是有自己的习性、习惯,以及自己的卫生标准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所以这才叫“克己”;还有的人打扫卫生特别的积极,从表面上可以看出来,这种人的心态是十分好的,但是有的人之所以积极,其实就是因为他想受到更多人的表扬,想要让别人当众夸自己,这其实就是私心、私欲在作祟,因此,我们才要去“克己”。阳明先生还讲道“静亦定、动亦定”,在这句话里,定的是心,要立,正如孔子三十而立那样,并且还要做到心正大光明,以及像阳明先生那样所说到的知行合一,去除私心私欲,这样很快就可以达到“道”。
假如我们想要达到“道”,我们不仅仅要去“养静”,假如一直“养静”那么就会走偏,就无法真正地按照阳明先生所讲的去行使,因此,我们要在“养静”的时候还要“克己”,要做“克己”的功夫,这样子我们遇见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此道还是很有道理的,而并不会像阳明先生的弟子那样认为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认为道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当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只有这样子做,我们才会真正的达到“道”,让心发扬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