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分享了这本书里的七个习惯,但这七个习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前面的分享中和大家做进一步的阐明。在这其中,是有一条主线存在的,贯穿了这七个习惯,也就是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人的成熟其实遵循着依赖、独立、互赖这一模式。我们的七个习惯,也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模式而递进的。为什么要拿出来这一部分讲呢,其实我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我们自身所处的阶段,看到更上面的阶段,以此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来找到自己更高更远的追求。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书都在吹捧要独立,鼓吹要有一个独立人格,要能够独立承担事情。说的多了,我们往往就忽略了究其真,溯其源的这个动作,认为大众倡导的、喜闻乐见的便是真理,于是你就追求独立,幻想化为赵云那般,单枪匹马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顽强独立,练就一身好胆是耀眼璀璨,但有没有可能,虽不像赵云一样一身是胆,但却能够更快捷、有效的达成目标,甚至甘夫人糜夫人及阿斗都不会丢呢?我想万千可能中肯定会有。所以我们可以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技能点,聚焦到更高层次,更有效的的地方,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回归主题,这三个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是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再进一步是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最终是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生理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别人帮助;情感上不能独立的人,其价值和安全感都来自他人的看法,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便会极度沮丧;智力上无法独立的人需要他人帮忙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恶而影响自我价值评价。真正独立的品德能够让我们行事主动,摆脱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是值得追求的自由目标,但仍非高效能生活的终极目标。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互赖的现实生活。只知独立却不懂互赖的人只能成为独个的“生产标兵”,却与“优秀领导”或“最佳合作者”之类的称呼无缘。
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想要单枪匹马实现最大效能无异于缘木求鱼。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我认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中,都必须要建立起互赖的关系,互赖是说我们都明白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清楚知道,对方有什么优势,来帮我们共同实现目标,我有什么样的优势,来弥补对方的缺陷。所以合作共赢是互赖的体现,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团队的优势,从而建立合作共赢的互赖关系。
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但只有独立的人才能选择互赖,尚未摆脱依赖性的人则无此条件,因为他们无论在品德还是在自我把握方面都尚有欠缺。
因此,七个习惯中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着重于如何自我约束,由依赖进步到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领域的成功”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后才能是“公众领域的成功”,就如同耕种与收获的次序无法颠倒一样,必须是由内而外依次实现。
真正独立之后,你就具备了有效互赖的基础,就可以开始致力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即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所讲授的团结、合作与沟通。
其实我们所处的圈子就是互赖世界的一部分,你每天都要与周遭打交道,只不过各种突发的问题经常掩盖了真正的症结所在。我们了解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方便我们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如果比作一场旅途的话,那七个习惯是帮助你达到终点的交通工具,而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分别是你的起点,你的路途和你的终点。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执果索因,能更好的了解七个习惯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实践我们七个习惯。
内容回顾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七个习惯的内容: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视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对个人、家庭或组织而言,使命宣言可以说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决策,主宰了所有其他决定。领导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有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出一个文化。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赢输),亦非损己利人(输赢)。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资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
习惯五:知彼解己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了彼此,甚至还称赞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把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基础,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实践统合综效的人际关系和团队会扬弃敌对的态度(1+1=0.5),不以妥协为目标(1+1=1.5),也不仅仅止于合作(1+1=2),他们要的是创造式的合作(1+1>2)。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生活基本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习惯七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路。对家庭而言,习惯七通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
以上便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内容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