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一、本章作者观点
1、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2、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3、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你能够调用的知识有多少?
4、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事实--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二、反思与运用
1、本章总结:
拿到书本,该如何拆书?如何最大限度的汲取书本精华?做到三点:这本书讲了什么?对我有什么用?作者怎么行文的,我能如何模仿?(微观层面)
要用问题来打通新旧学习体系的通道。问题有四个:这一主题,我旧有知识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对旧有知识是颠覆还是补充?哪些未知知识可以简单探索可得到?哪些知识需要长期探索?(宏观层面)
知识要输出。输出的方式有三种:找到peer writer,互相切磋写作作品;思想实验;设计式操练。
找到知识的深层次结构,在相距甚远的知识领域进行类比迁移、印证、补充。
2、反思
1、为什么我之前读的书,再次回顾,头脑中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再次回忆或评价这本书时,我很词穷?
细想应该原因为二,首先读书应该”时习之“,经常温习,才能记忆深刻,才能对书本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不亦悦乎“。即常读常新。第二个原因,契合本书的”信息搬运工“观点。我之前的学习模式为“计划--学习--总结”,”学习“环节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影响较深--抓关键词--看懂句子--理清段落表达的意思--上下文如何组织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核心观点。这种读书方式有助于”当前“学习材料的肢解,但也仅仅是限于”当前“学习资料的理解,现在的学习资料对于以往的知识体系是补充、修正抑或是颠覆?现行知识和往旧知识并没有衔接起来。一定要学会和往旧知识进行勾稽、对比。
2、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汲取学习资料的”养分“?
作者提出了解码的三个问题--讲什么?有什么用?作者怎么行文的?这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路是一致的。但作者用另一个视角解读了”作者怎么行文”这一问题——那便是把学习资料当作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之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勾稽作者上下文逻辑关系角度,却没有深入思考问题--我是否欣赏作者的表达?欣赏的点在哪里?我可以怎么使用?
以傅佩荣老师公众号图为例:
傅老师的“国学视力表”生动有趣,他将视力表的框架抽出来套到“自我介绍”上面。傅老师的自我介绍是由表象到深层。那么,我可以模仿它做自我介绍。如下:
再搜索一下脑海中的图图表表,会发现树状图以及金字塔图都是根据实物抽象出来表达逻辑关系的。树状图和金字塔图,由下到上,揭示数量由多到少,由杂到精,由基础到高阶。视力表图,由上到下,揭示由大到小,由表层到深层。
3、金克木是谁?他“练字带空白”的读书方法,我非常赞同。他将这种读空白的方法,不仅运用于读书之中,而且用于“读人”“读物”,即所谓“三读法”。
金克木,一看名字就是个有意思的老头。他在年轻的时候研究过奇门八卦,挣足学费去北大上学,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学会了好几门语言,之后还跑去过印度研究哲学。这是一个值得我去探索的老头。其“三读法”也很吊我胃口。读人,读物与读书是想通的吗?我这人际关系白痴,是否可以从读书之法中窥得“人际交往”一二门径?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知识迁移工程。(此处留扣)
4、“有些作品,它的过程并没有明确道出,则更需要我们耗功夫去梳理,甚至像侦探一样,把犯罪现场在头脑中还原出来才行。”
深深赞同这句话。看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萨宾娜祖父的帽子出现了好几次,这顶帽子为什么能激起萨宾娜对托马斯的情欲?潜意识中嗅出,萨宾娜对待这顶帽子的态度,映射出她的性格特征,要读懂萨宾娜的行为,就得读出米兰昆德拉赋予这顶帽子的含义。
这是一个有趣的智力游戏,读懂它,作者才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才会向你展示他更深刻的世界。
5、“归纳虽是不可少的思维,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把细节和血肉完全丢掉,因为这些细节和血肉也可能是智慧的凝练。特别是一本经典作品,往往书里每句话都有细细咀嚼的价值。对于这样的经典,我们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去假设: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另一个问题下,是否仍然适用,仍然精辟有理?如果是的话,那么其实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这就是读书读出真味来了。”
不可否认,之前我读书,更多锻炼的是归纳能力,论说文尤其如此。我比较喜好读论说文,不太喜欢读小说,因为感觉读小说很费脑,尤其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王小波的小说。这么看来,盖我归纳能力强、体味细节能力弱、耐心不足所致。读书,细细品味一句话,再想想情景迁移是否适用,这就是读书读出味道来了。(有待去印证)
6、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不同才有知识,才有新意,才有新的发现。全力寻找差别,差别往往最富有启发性。思想,有碰撞才有火花。不同的行星碰撞在一起,才形成新的世界。对事物、对人,要持开放性心态。
7、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游戏式操练、写作式操练、设计式操练。设计式操练作者交代得不是很清楚,度娘也搜索不出。写作式操练和游戏式操练还是挺好用的。怎么找peer writer?思维实验有待印证。
8、相距甚远的学科知识的融合,感觉很难。融合的前提是,你对不同的学科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抽象出相同的框架来。这也许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