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引爆的喧嚣,本质上,更多的是媒体人的浮躁。
有人会奇怪,为啥我会在标题里加个<新>字?
社会上的言论,关于一夜暴富的神话,大多指向<新>媒体从业者。其实不然,要我说,老媒体人和新媒体人本质上没啥差别。拿着一根笔杆子,发表观点,写写自己。
有些现象,你细究会发现,即使在微信时代,发言权绝大部分还是在老媒体人手中。
所以文章标题,也就不必奇怪了。以下是正文:
一
GQ采访过咪蒙,问她现在微信时代是不是写作者最好的时代?
咪蒙回答——
“写作最好的时代是写作很有尊严,但(现在)除了钱没有什么。”公众号写作在很多人眼中“和天桥贴膜没什么区别”。
没错,挺伤感的。我们明白,这也是商业社会的选择结果。作为一个有尊严的新媒体从业者,试图写出一些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内容,而市面上的成功学早已把你淹没。
鲜有机会,你的言论暴露在社会大众眼前,而在这之前你追求的又变成了“暴露”,很讽刺吧。
你,甚至也踉踉跄跄地学着他们的样子。
二
微信说,我们秉着开放的心态,欢迎每一个再小的个体都成为品牌本身。
朋友圈里一眼望去,我们每天经历的似乎就只有一两件事情。社交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就像是双胞兄弟,分不开。
也正是因为这,给今日头条们了一个机会。今日头条的推荐机制,又让去中心化,变得中心化。
同样一个热点,在各个媒体平台以不同的角度被呈现出来。很多新媒体编辑,逐渐变得没有价值观,他们强调更加高效的流量,丝毫不顾流量的粘性。
经常一个热点迎来,情绪化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流量”远比“质量”更加高效,你说这样做,有问题么?
三
媒体的喧嚣,远不止于此。
在过去三四年,我问我身边的朋友,你怎么看微商?
你能明显感觉到,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反感,甚至还会轻蔑地表示出类似阶层的隔阂感。
但是这两年,你再问这个问题,早已不是这个答案。
他们会说挺好的,都是赚钱的一种手段。
其实,不是他们对微商平等以待,而是经过一波社交电商的洗涤,自己也变成了通过公众号、朋友圈卖货的人。
所以,你当时讨厌的微商,只是那个没有靠微商挣到钱的自己吧。
四
最近这段时间,知识经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线上课程、线下沙龙、各类聚会、圈子活动...
既然是付费产品,必然会涉及到包装、宣发,有些文案相对克制,你依旧能看到产品的价值;而更多文案,你单看标题就充斥着满满的成功学,很多人把原因归结给了商业化。
可是,这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么?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我们身边的媒体生态已然如此开放,舆论也是日渐强烈,我们是不是可以矜持、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太多情绪化,而呈现更多的信息量。
今天和一朋友聊起这个现象,他说,某篇课程文章想要投我广告,我不允许。且不论课程内容值不值,单看包装文案就透露着满满的骄傲、焦虑以及不满足,这类烂大街的成功学实在是不太喜欢。
五
这个时代,真相真的还在么?
如果我尝试像是一个圣母,不碰及商业链条,甚至大声叱骂那些你瞧不起的人,
那么,能活下去的究竟是我,还是我讨厌的那部分人?
六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们请求不了太多,无法去约束这个行业的任何变化。有时候,我们也认为变化,或许才是不变的。
在按下推送键之前,我们只能保证自己发表观点尽量客观公立,就事论事。
前段时间,BOSS直聘李文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那几天,一直挺难受的。当天,我也发表朋友圈说,对于公开言论还是产品,作恶是原罪,不作恶才是底线。
的确,自从微信公众平台诞生,越来越多的账号背后其实是个人的情绪在操纵。传统媒体早就待不住了,纷纷逃离,却也扔下一句狠话——
“要说,信息价值和维护社会稳定,还是要看传统媒体。”
七
写到最后,我们曾经奢望有一个世界充满各类言论,无论好与坏,无论片面还是客观。
但是,我们再看看现在的这个世界,也肯定地相信它会好的。
阅读3
赞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