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前天,连续两天,自己居然一个字都没有写,实在极不寻常。
如果总结一下原因,估计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自己主动放弃了日更,没有了日更压力。看来,有压力才有动力,确实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放弃日更的时候,就准备了某些天不动笔,看来,自己做到了。
第二,是上周写的总量并不少。周二完成了一篇五千多字的故事,周四周五又一口气写出来一篇小说,居然达到了万字长度,让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这样多的字数,是以前自己从没做到过的事情。因为自己定的规矩是平均一天不少于一千字,有那两篇垫底,少写两天也不算犯规。
第三,是有一本书想尽快看完。那是得到老师万维钢推荐的一本《上游思维》,作者是美国人丹·希思。其实,看了万维钢的推荐语,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已经很清楚了,并且也是自己曾经了解过的观点,对自己来说算不上新颖。但是,作者既然用了一本书来说明一个观点,必定有他独特的地方,自己也想看看,别人是怎么把一个观点写成一本书的。
前几天通过文后留言的方式,跟简叔讨论过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简叔的看法是大多书籍,都可以用一千字说清楚一本书,尤其是观点类的。确实一语中的,对于观点类的书,大可翻翻就算。
然而自己还没有修炼到那个程度,还有点强迫症,想着既然看了,还是从头到尾看一遍的好,于是,心里老想着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写的心情。
第四,是自己没有想好一个完整的内容。想写的内容不少,但是都没有完整的考虑清楚,既然没想好,贸然动笔是没有意义的。写出来的东西,最起码自己看得过去才行。其实,这一点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再想想,跟另外一件事也有关系。
这阵子也在学《批判性思维》,美国学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的逻辑学大作。可能学的太认真了吧,有时到了着魔的地步。因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逻辑学方面的不足,简直还差的太远,所以特别想认真学学。
着魔,就是看书的时候想,不看了也在想。前天从地铁里出来的时候,因为手里拿的东西比较重,就扫码开了一辆哈罗单车。这时脑袋里就出现一个声音问:就这么几百米,还要用共享单车,多浪费钱啊?
我心里面回答:不花钱。
然而“着魔”的另一个说法是:不多花钱。
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知道,如果不学《批判性思维》,肯定不会有。
先说背景,自己因为经常骑共享单车,所以办的是包月卡。一个月就交那么多钱,一个固定的数额,至于骑多少次完全看自己了,次数再多也不再额外交钱(当然前提是每次不得超过两小时)。
基于这个背景,才有了“不花钱”的回答。确实,钱已经花过了,不会因为多骑这一次再花钱,把强调重点放在“钱已经花了”,那么这次就是“不花钱”。
但是转念又想,自己办的是包月卡,不论一个月内骑多少次,都是因为花了这个包月费用才有了“免费”的骑行机会。所以严格来说,每次骑行都是有成本的,只是这个成本并不固定,跟骑行的次数有关。最终每次的骑行“费用”,需要在一个计算周期内,用包月的钱除以总次数来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这次的骑行,仍然是“花了钱”,但是算总账,“不多花钱”。
这两个表述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内容有了很大不同,究竟该怎样来回答,才算是合格的?合适的?精准的?或者什么的?
其实这都不要紧,当时我想到的相关问题是:要是自己真的在实际生活中跟别人这么说话,这么咬文嚼字的因为一个字的差异去辨析,去矫情,会不会挨打?或者让人害怕以至躲得远远的,不再搭理我?(估计会)。
因为学习《批判性思维》,脑袋里经常自己跟自己干架,哪里还有写字的兴趣?
《批判性思维》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论证谬误,其中有一种叫做“模糊”。也就是表述不清晰,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其实这样模棱两可的表述,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时确实是让听的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有时“模棱两可”仅仅是表面(或者形式),实际上听的人完全可以分辨出来表述的真实意思。因为要联系语境,联系答问两者的关系,联系双方的已有知识。
这就有了难度。面对作者提出的那么多“论证谬误”,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并且深不见底,还云遮雾绕,让我一下子掉了进去。
理智地说,这是自己没有学到家的表现。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这些陷阱就不存在了。但是目前自己刚刚开始学习,偏偏又爱较真儿,只会陷入巨大的困惑当中无法自拔。
掉进去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愿自己能早日爬出来,不然,可就真的应了那句“学的越多越傻”的话,让自己变成二傻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