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了几段时间看完的。12年看了前三部,去年(16年)还是前年看了四五部,去年年末到现在结尾。每次放下再捡起来都忘了具体看到哪,而我的习惯是不错过,每次都还要把之前已经看过的再补上一点。一共七部书,应该是继《德川家康》之后看过最长的书了。每次想起看的时候都是处在生活中比较困难的时光,可能俯视了历史的沧海桑田,自己的境遇就没有什么好哀叹的了吧。
在看过的同类通俗历史小说中,此书确实是其中之最,无愧于名气与销量。
每一部都很精彩;从洪武kai国,到崇祯自缢;从头到尾,从始至终。
看完之后会对整个明朝的历史会有个基本的了解。
特别提一下万历抗wo援chao。之前对日本战国史较敢兴趣,因为历史和立场原因,日本作家鲜有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本人读的书少没看过),但是描写日本战国时期内zhan的小说确是一大把。国内对于这段历史也不够重视,甚至之前自己对这场战争也习惯去叫文禄庆长之役。虽然也在网上看过一些史料文章,但还是缺乏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实在惭愧。尤其喜欢本书对于这段战争的描写,十分精彩,彷如身处平壤城下。感谢作者。
再提明朝之士大fu。首先能想到的词就是,极端。相比两宋,大明对待士大fu的待遇实在谈不上尊重友好。可奇的是明朝guan员竟然都如此有种;文si谏,武死战,还诞生了像海瑞这样的千古刚峰。这些有种的人为数不少,但是在总体上说应该占比不高。与之对应的是明朝的官yuan贪fu又如此之严重,jian臣乱dang之辈如此之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对这种现象做出一个自己的推论。大明guan员的任命最主要的条件是科举,而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不考别的;而明朝的科举命题可谓是历chao最变态的。读书为了科举,科举为了做guan;科举只考四书五经,文人士大fu只识四书五经。把这些读书人粗略分为两类:一部分人是真看进去了,用书中的内容去要求自己并且贯彻一生,如海瑞,杨涟,孙承宗。更大一部分人是没看进去,只是为了考试,得了敲门砖入了职场,放下四书五经就是厚hei学。这可能也就是大明有如此忠臣又有如此奸dang的原因,这是时代的思想,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影响了时代的人,人又去构造了时代;古今中外,亦复如是。
四书五经固然是儒家经典,只是我们身处的世界如此神奇,没有任何一部经典是包罗万象的。
无论怎样,那个时代中那些贯彻自己人生理想的先贤,都值得我们最大的尊敬。
鞠躬
当代中国,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世界吧。
把话说回来
与大多数同类的通俗历史小说不同,作者在讲述完每件事每个人后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历史是客观的,是乏味的;但是由人说出来的历史,从来都应该是主观的,精彩的。从《史记》起,都是如此。这就是此书和国内同类书籍之间最大的差别。何况,我支持作者大部分的观点。
在看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感动过,激动过,叹息过,不免哀叹过,热血沸腾乃至咬牙切齿过;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看完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终于看完的时候,就像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一样:“但当这刻来到的时候,我只感觉,没有感觉。”
“不是矫情”
关于结局
第二个结局就有点nb了。不是明朝的结局,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结局。
我也想把它作为我这篇博客的结局。
“足以藐视所有王hou将相的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 -------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柳传志说: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
我说:我想跟兄弟喝两口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