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忙,多数时间都是家里老人陪伴着我长大,有很长一段时间一天能见一次父母我就很开心。偶然被父母骂了,过会转头就能忘记,不等他们来哄我,就再次屁颠屁颠地去找他们。
直到家里的老人去世,慢慢地,与父母的摩擦渐多。加上自己处于中二时期,和父母的矛盾日益渐深,我们互不理解。本来自小,就和父母聚少离多,中学住校,常常一个月才回一次家。等到想要和父母亲近,才发现自己已然不是那个能任意和他们撒娇的少年了。
有那么几年,我是十分怨恨父母。最初的一次,是家里没有告诉我,陪伴我的老人病重,让我没有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我不知道当时他们为什么没有及时和我说,很多年,我都无法释怀没能让老人见我最后一面。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多在意这件事情,慢慢地,我理解当时他们和我说的“不在了”是什么意思。
思念日益加重,也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求而不得。第一次的怨恨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无数的时刻在想,我爸在老人病重的时候就告知我一声,我是不是就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明明老人走的两天前我们还通过电话。
第二次的怨恨是来自于父母的双标,或许是对我的不满意。小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一名,但是因为比另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低三分,整个寒假我都过的不是很开心,他们逮到机会就说我差着的那三分。或者为了所谓的礼节不能偏袒我,不管是不是我的错,都是我做错了,因此我被误会过很多次。
开始工作之后,双标更严重了。同样的公司性质,同一份工作,在我妈口中,我朋友能力还不错,有这样一份工作;而我,是对我说让我辞职,他们都不好意思和朋友开口。我现在还记得我当时回我妈的话——你们觉得丢人,那就告诉他们,你们没有我这个女儿就好了,我不会介意的。
我签到第一个客户,很高兴的打电话给我爸,我爸对我说“这种有什么意思吗?我要吃饭了。”似乎从我不听话开始,我就再也不是他们喜欢的那个女儿了。或许是这样的事情经历的太多,他们爱不爱我,我都已经不在乎了。
第三次怨恨是因为“折翼”。初中开始,我就想逃离这个家,这个城市,这个省份。大学我选择了省外就读,毕业之后我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在那座城市工作。那五年,是我自家里老人离去之后,最开心最自由最不心惊胆战的五年,不用担心什么时候因为我不能理解的事情就受到莫名的责怪。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我的梦想。只是这一切,在我妈,以我爸的身体不好为由让我回家的时候结束了。抗争了一年,我还是心软了,回家的时候,甚至想着以后干脆就随着他们的意,工作、结婚然后就这样过一生。
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多,最终还是醒悟过来,我不能就此过完一生。可能三五年之后,我就会恨我自己、恨我的父母,“恨”太累了。再者,我还年轻,理智地想想多大点事,不过是放弃了梦想,人生的意义本应该就是生命不止,折腾不息。
年少时不亲近,青年时又互不理解,长大之后自己虽学会了收起“尖锐”,学会和父母非暴力沟通。但和父母之间,在我看来只是没有了中二时期的争吵、冷漠,维持着表面的亲情关系。
直到上次家里打电话了,说起了之前借钱的事情,我妈说不用还了,我坚持说要还。说了很多要还的理由,随口说到万一他们生病突然需要钱的时候钱不够怎么办,我的眼眶瞬间红了。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在乎他们的,我甚至不能想象他们躺在病床上的。
或许,我其实并不是怨恨他们,只是爱他们却没有得到相同回应之后的恼羞成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