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只上了高一的课,而且是上了一遍的课。
上课流程很顺畅了,也有同学会认真写自己的特征,而且会写的很长,都愿意去更好地认识自己。可是每一节课我都会拖堂,不是故意的,而是时间把控太不好。我认真想了想,两个环节我用时过多,一个是导入,一个是分组。每次导入我总会忍不住说很多,或者热身活动过长,总担心自己的开始的不够深入,这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我要努力设计地更精巧才行。第二种就是分组时,我总找不到完美的分组方式,教室的座位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动,没一个班跟每一个班的座位排列也都不一致,甚至一个班每一回调座位都有可能变化。上课前都想好怎么排了,到个别班级时还是会有些手足无措或者安排过时,学生们也会大声说:老师啊,快点儿吧,再分一会儿就要下课了。我强装镇定地说:稍等,快了。也有同学会提出分组建议,但有时候就来不及了,所以,我需要根据班级情况考虑几个分组方案。比如按班级内已经分好的小组直接安排;中间五个人挨着的就前后一组,这样离得会近些;双数组横着小组,单数竖着组小组……希望以后会减少课堂分组的时间。
最近我在反思教学模式这个问题,感觉每一个人跟每一个人的上课风格都不一样。有的老师偏重跟学生一起解读案例和心理辅导;有的侧重分享;有的侧重逻辑;我侧重学生思考和活跃度。没有谁更好,只要学生接受了,一节课有所思考和收获便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将每位老师上课时特别好的点,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比如侧重解读的老师,他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就会很强,听完他的说课,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更从容。求同存异,在心理健康课上仍然存在,目前上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不一定全部都是原先就是学心理的,或者教心理的,有可能是其他学科转过来的老师,他们上心理课的特点多少就会带原专业或者原学科的特点,但这或许并不是坏事,跨学科的结合会更有助于当下心理健康课多模式的探讨,我在听一位学语文的老师上心理课时就发现,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奇妙的变化,比如她分享的绘本《我是----谁》同样能达到让学生思考自己当下和未来的效果,跟我们专业学心理健康然后分享绘本的思路会有些许不同,但结果也同样让人满意,我就会考虑是不是我在设计其他主题时也能加入这样的元素。
有一天傍晚,我在办公室加班,隔壁心理老师在跟一个高三的女生聊天,我无意偷听聊天内容的,但因为隔音效果不好,我还是听到了学生这样一句:他们都喜欢明星什么的,我就不喜欢,觉得没什么意思,无聊。那位老师怎么回应的我是没听到的。但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因为我的课堂活跃就活跃在我懂很多当下青少年的语言、思维和兴趣爱好,甚至哪些明星很火,大多数人喜欢哪些人,更新换代了哪些人,哪些人又被考古重回大众视野。因此我在课堂上举例子,除了袁隆平、聂海胜之类的英雄人物,也会提及当下热门话题和明星,这些是他们更感兴趣的,也是我觉得热点现象能引起共鸣的。每次反响都不错,我也觉得跟学生关系近。但这句话让我反思,这样的课堂会不会让学生认为我是一个肤浅的人,是一个喜欢八卦的人,会不会让学生不喜欢我。除了反思,其实也有些难过,因为以前研究生期间,同课题组的一个男同学在后来跟我说:以前我认为你是一个只知道娱乐圈新闻的肤浅的人,没想到你真的还挺有思想的,但光看你的朋友圈和你平时说的话,我真的觉得你就是脑袋空空的女生。两件事情的穿插,加上这个学生又是我目前所教班级的学生,就让我着实难过了好久。后来跟远在新疆教心理健康的朋友聊天,我们隔段时间会打一两个小时电话,讨论讨论最近的情况和教学问题或者案例,我就把我的困扰讲给她听,甚至包括最近的严打娱乐圈的话题,比如要不要有选秀或者娱乐的节目,我们一致认为需要,虽然结果一致,但理由不同,打算抽个时间好好想想写下来这个思考。当她听了我的困扰描述,告诉我:你的教学目前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过度强调明星,这是难得的亲切感。你这个问题让我发现,大多数不喜欢同龄孩子喜欢的东西的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人际和其他方面的心理问题。我感慨于她的敏锐,也让我心里的石头落地,只要不过度强调明星,它的提及是辅助主要内容,也无可厚非,而且我一直在提倡和引导学生理智追星,我感觉不让他们喜欢明星是不可能是,这是人的本性,以前的人也追星,只是方式不同,只要他们通过自己喜欢的人,感受到了正能量,并因此让自己成为更好地人,喜欢明星又怎么样呢?所以我释然了些,也让我在课堂上提及时会更慎重。要谢谢这位女生那天的话,也要抱歉一不小心听到了她们的对话。
有一个暖心的小结局。同是所教班级的女生,她上周问我一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当面解答,我就拍下来问题打算好好给她回一封信。一直没时间细看,当我因为那个女孩说的话困扰时,这位女孩写到:我很喜欢刘伟臻老师,让人感觉很亲切。瞬间被暖到。下面的文字是我上课时所探讨的内容,很认真地在记录和思考。这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这门学科最直接的效果和成就感,只要大多数人在这个课堂受益,那这节课就是值得的。我为我是这个班的心理老师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