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经典里,有《孟子》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那么这句话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孟子也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人,可能我们并不了解。最让我们困惑莫过于孟子在结尾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能会想:凭什么要生于忧患?我还要好好的活着呢!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透露着什么?真正意义又是什么?下面我就来一一解答。
第一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说:上天将一个使命、责任赐予我们并让我们去完成的时候,我们必须先折磨自己的心志,艰苦的劳动,让自己饥饿,空乏自己,并且还要反着来,让你变得特别不安宁,但都得忍耐,还不能顺着自己的性子走。在我们看来,这简直就是在折磨自己,几乎把自己“毁了”,应该是安安心心的学习,去实践,然后完成那个上天赐予我们的使命。其实,这些磨难正是我们缺乏的,没有这些,那只是纸上谈兵,成不了气候。这样才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坚强的品质,历经磨难,才可以更有经验、更有事“事情”,学到本来不会的事情,走出那个你经常呆着的舒适区,你才可以真正的学到知识、并完成使命。
第二、三、四段段意思就是:一个人在发生错误以后,他才会做出改正;人往往是特别困惑的,思想混沌,但是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所作为;你的内心的困惑与忧虑会通过你的的脸色与动作表现出来,在表现与经历这件事情以后,你才可以知晓并且贯通现在的处境。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你才可以“增益其所不能”。你的心一直处于混沌之中,并不是特别“清楚”,几乎是想放弃那个“天命”,但是不可以轻易放弃,但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做。直到最后还没有放弃,努力的思考着,不达目的就不放弃。经历了这样坎坷的经历,才会贯通,并且知晓含义且达到目标。
第五段的意思:如果一个国家国内没有重要的大臣与官吏并执行的法律,国外也没有外族的骚扰与入侵,看起来这个国家特别安宁天下太平,其实这个国家已经要灭亡了。所以磨难会使人(或者国家)生存发展并达到目标,而安逸会使人(或者国家)走向灭亡。从这里看,我们觉得一个国家没有外忧内患其实这段的意思很简单,与前面几段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经历那些磨难操可以增加本来没有的能力,并且坚强意志。如果过得太安逸的话,只能是自取灭亡,自暴自弃。
其实孟子强调这么多东西是为了表达一个字:仁。这个仁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他就在我们的心里面。当我们自己去追求的时候,我们才会具备。但是这个人实际上来自于上天赐给你的使命,也就是文中所讲的“大任”,来自于对天的觉察与觉悟。那既然心里面的任来自于天,我们也具备了仁,但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用处就是:外推。要把你已经修炼好的仁德从你的心里外推,外推仁心,让所有人都具备“仁”,明白“仁”的真正意义所在,同时也成就了个人(因为在外推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磨难,但是也不要放弃,我们就是在磨难中寻找自己、寻找真正的答案,同时也在坚守着自己的本质,继续外推),成就了别人,成就了事情,同时也成就了美好的世界。
我们现在也就明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了,当然“生”指的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指的是精神意义上的生(个人认为,这个“生”其实就是“生活”),当然不能一直生在安乐之中,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进步,一直处于舒适区,精神上根本没有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说白了就是活得很没意义),正像前面所讲的,忧患磨难可以让人进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找到自己,并且成就自己、他人与这个世界。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认识这个世界。所以说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要让自己永远活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下(当然也得适量的“安逸”一下),要让自己“永远”处于学习的状态,向者目标前进,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坚守本质以感化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