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几天,朋友圈已经被各种好评刷屏:“国漫之光”、“年度最佳”、“成年人必看”…… 带着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执念,以及对饺子导演续作的期待和一丝隐隐的担忧,我走进了影院。
五年过去,哪吒还能像当初那样,再次点燃我们心中的热血吗?
我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银幕亮起,熟悉的配乐响起,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部续作,比五年前更加深刻,更加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片,更像是一剂“成年人觉醒药剂”,直击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
01.有一种情谊,叫“生死与共”
亚里士多德曾说:“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在《魔童闹海里》里,哪吒与敖丙因肉身被毁,需要太乙真人为其重塑肉身,而在重塑肉身的过程中,申公豹引龙族攻打陈塘关,敖丙为了保护哪吒,挡下了致命攻击,但也导致刚成型的身体破碎。
哪吒和敖丙共用一个身体,在七天的期限内,通过试炼取得玉液琼浆,让宝莲重开。
灵珠与魔丸本是水火不容,曾经彼此的敌人。现在却成了彼此的依靠,最好的朋友,共同经历试炼。
在试炼中,哪吒得知陈塘关全城百姓以及父母被敖丙父亲东海龙王杀害,愤怒到了极点。但为了当初承诺为敖丙重塑肉身,压抑愤怒最终完成试炼成功让敖丙重获肉身。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生死之交”。他们或许平时不常联系, 各自奔波忙碌, 但当你身处困境, 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他们总能挺身而出, 为你排忧解难, 甚至不惜付出一切。
正如知乎上高赞评论所说:“在这纷扰世界中,三两知己如灯塔,一句有我,便是最坚实的依靠。”
02.打破“出身论”, 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无论是人、妖还是魔,都怀揣着对仙人境界的憧憬,企图摆脱身份的羁绊,以获得他人的认同。
比如申公豹的弟弟申小豹来到陈塘关,得知哥哥是阐教弟子后,也希望得到引荐,因为成为阐教弟子是全族的荣耀。
比如东海龙王投降天庭,也是为了能给全族谋得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甚至申公豹的父亲,明知玉虚宫仙人是镇压自己族人的仇敌,却仍然放弃抵抗,期盼得到仙人的教化与认可。
他们汲汲营营,费尽心机,所求的不过是外界的肯定,一个被社会认可的身份,一份所谓的归属感。
然而,这种外在的认同与归属,何尝不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将他们牢牢束缚?
一味迎合外界的期待,只会让我们迷失自我,身心俱疲。
最终,哪吒和敖丙觉醒,他们不再执着于身份的标签,不再渴望外界的认可。
而是呐喊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魔,是仙,那又如何?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
他们打破了“出身决定论”的偏见,挣脱了世俗成见的束缚,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这不禁让人想起外卖诗人王计兵,他虽被嘲讽“初中文化写什么诗”,却用4千多首诗歌敲开了中国作协的大门,甚至成为了春晚的座上宾。
世俗意义的成功, 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真正的成功,是遵从内心,用自己热爱的方式,度过这独一无二的人生。
正如三毛所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 过分看重他人在生命里的参与。” 唯有认同自己, 方能成就真实的自我。
03.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申公豹,哪吒,敖丙都有自己所爱的家人,也有爱自己的家人。
申小豹来看望申公豹时,哥哥关心弟弟这几年有没有长进,挂念家中父亲是否安好。自己舍不得吃的丹药,全部给弟弟带回去分给家里人。
哪吒全家被困天炉鼎,生死命悬一线,无量仙翁竟卑鄙地用哪吒父母的性命, 要挟哪吒吞下灭魂胆。
危急时刻,母亲殷夫人毅然打落灭魂胆,怒斥道:“你用父母性命来要挟孩子自杀,你还算神仙吗?连做人都不配!”
当母亲紧紧抱住哪吒时,哪吒记忆瞬间涌现—— 从他降生之日起,母亲就从未放弃,即使被世人误解为“魔童”,母亲也依然爱他如命。
敖光对儿子敖丙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带领龙族重振辉煌。他将世间一切美好都倾注在敖丙身上,呵护他长大。当得知敖丙身死,无法重塑肉身时,敖光悲痛欲绝,不惜率领龙族倾巢而出围困陈塘关,为儿子复仇。
父母之爱,深沉而伟大,不求回报,无怨无悔。
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父母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当看到殷夫人奋不顾身地抱住哪吒时,我的内心也五味杂陈。
离家求学、工作后,我们似乎越来越不善于表达对家人的爱。临行前,父母总是大包小包地为我们准备各种食物,一遍遍叮嘱 “在外照顾好自己”, 而我们却像哪吒一样,只是略显敷衍地回一句 “知道了”。
那些难以启齿的羞涩,那些习以为常的接受,都掩盖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依恋与爱。
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别让爱,成为难以言说的遗憾。
《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困境与内心渴望。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出身平凡,即使身处逆境,即使不被理解,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不认命,依然可以勇敢追逐梦想,依然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电影结尾播放演员和主创人员字幕时,我看到坐在前排的中年男人发出压抑的抽泣。这一刻我终于理解:所有封神故事的本质,都是普通人的重生史诗。"
我们是剧中人,剧中人亦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