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占鹊巢”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原句是:“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很多人都以为其中的“鸠”指代斑鸠,这可真是误会了一直勤勤恳恳搭窝过日子的斑鸠。原来,古代文字尚不发达,不可能对鸟类进行科学系统地分类。古人所说的“鸠”只是泛称一类外形相似的猛禽(例如来鸠指鹰,祝鸠指红脚隼),和斑鸠并无直接关系。诗句描述的其实是红脚隼在繁殖季强占喜鹊的窝这一现象。
要说自然界中“强占民宅”的鸟类,最为臭名昭著的不是红脚隼,更不是“背黑锅”的斑鸠,而是备受国人喜爱的布谷鸟(杜鹃属鸟类的俗称)。它们不仅好吃懒做,还心狠手辣,专注“谋杀”数千年。
春夏之交走到郊外,总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老人们说这是鸟儿在提醒人们播种稻谷、辛勤耕耘。可事实上“布谷-布谷”的叫声是雄鸟的求偶呼唤,它们是专程从南方飞来繁殖的。布谷鸟成为农耕“备忘”,纯属时间巧合。
在繁殖期各种鸟类都忙着搭窝,布谷鸟却“游手好闲”,伺机在其它鸟类的巢中产卵,随后便扬长而去,完全不尽抚养义务。雏鸟刚一出生就开始“行凶”。它们的背部强壮有力,能够轻松地把窝里的其它卵拱出去;如果有其他雏鸟先于它降生,也是不由分说硬生生地顶出去。
成为巢中“独子”之后,布谷鸟雏鸟便开始疯狂地索求食物。为了养活这只嗷嗷待哺的“野孩子”,“养父母”殚精竭虑,分秒必争地外出捕食。在它们的辛勤哺育下,布谷鸟雏鸟茁壮成长,没几天功夫就长得比“干爸干妈”还大只。待雏鸟羽翼渐丰,便飞离鸟巢,回到越冬地养精蓄锐,来年春天再飞回来横行霸道——这从卵里孵化的哪里还是小鸟,分明就是冷血魔王啊。
上述这种“残暴”的行为在生物学上称为“巢寄生”。布谷鸟作为寄主,寄生在“养父母”(宿主)的巢中。世界上共有80多种鸟类有典型的种间巢寄生行为,占全球鸟类总数的1%。那么这看似不可思议的巢寄生,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为了让其它鸟类对自己的后代“视如己出”,布谷鸟可谓费尽心机。
首先,选择合适的时机产卵。布谷鸟总是在宿主产卵后不久、离巢觅食的空当“下手”,短短几秒钟就完成产卵,并且吃掉一个宿主的卵,保持总数不变,一来防止被宿主识破,二来也保证了足够长的孵化时间;
其次,布谷鸟与宿主的卵不仅大小相近,颜色与花纹(或斑点)也酷似。比如最著名的巢寄生鸟类大杜鹃,其宿主包括苇莺、草地鹨等125种鸟类。但这并不是说大杜鹃的卵会七十二变,只是反映了物种的总体情况。具体到一只雌性大杜鹃来说,它只有一种宿主鸟类,也只能模拟产下这一种卵。
最后,保险起见绝不把卵产在同一个巢里。布谷鸟在一个繁殖期会生产数枚卵,但在每个寄生巢中只产一枚。说实话光这一个就让宿主两口子够受的了——布谷鸟个儿大能吃,养一只布谷鸟雏鸟的精力足够养10只宿主的幼鸟。
摊上这么不负责任的父母,布谷鸟的雏鸟从一出生就要独自面临生存难题,必须具备强大的求生本领。除了前面所说的谋杀养父母的亲生子女之外,布谷鸟雏鸟的求食叫声也很有欺骗性。以大杜鹃为例,其雏鸟的叫声相当急促,听起来像一窝小苇莺在喊饿,逼得苇莺夫妇频频外出觅食,直到喂饱这只壮硕的雏鸟。
总之,布谷鸟能够成功做到“狸猫换太子”,还是充分利用了宿主的鸟类本能——不管孵出了什么,它们都会视如己出,悉心照料。
一旦被布谷鸟寄生,宿主的繁殖季就相当于白白浪费了,于是它们也愤愤地采取了很多方式来加以防范。比如选择较为隐蔽的地点筑巢,离开时遮掩巢穴,尽量不让布谷鸟发现;同时辨识鸟卵,一旦发现巢中异类立刻扔出去。
然而百密必有一疏,总会有“强盗”得逞。在巢寄生关系里,宿主和寄主同时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个骗术越来越高明,一个警惕性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协同进化。布谷鸟的巢寄生在人类看来凶狠狡诈,但这只是它们为了生存做出的选择。正是由于世间万物皆有其生存方式,自然界才奥妙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