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受140:昨天开始,一则《先辞班主任,后辞教职,谢谢老师为何在“六一”前夕去意决绝?》的微信火了起来。昨天夜里看到时我心中也是一丝悲凉,毕竟前段时间华应龙老师还在引导我们立志教育,但是看着熟悉的2607养家糊口经费时,又觉得好像做老师已经是“名已破,利已薄”。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也是教师内心焦虑的根源吧!
今天早上,各种同事群里已经是在大量转发了,附带的还有各种吐槽和建议,呼吁最大的莫过于保护教师的权益,给教师管理学生、为学生负责的底气!我很同意!我也是教师!
但是,我也是一名家长!看到这样的信息,而且是大量在专业圈里不断转发的信息,我内心有了很大的担忧:如果没有了教师无所顾虑深情的投入,怎么能把孩子培养成单纯的好学生?教育也是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中包含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中干预教育的各种力量。如果环境好,大家都受益,可如果环境变糟糕,最后受影响的还是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我比较关注新闻,在祖国近两年科技和军事技术飞跃发现的背后,总是有一个这样的描述:某个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也正是这个描述,让国外势力比较担心——我们科研人员的年轻化是他们无法超越的!我想说的是:这批七零八零,甚至九零后,都是在“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环境中长成的!小时候在学校犯了错,回家不敢说,因为一说先被批:“天天找余事!”如果被老师告了或者考的不好了,那是必须要被罚跪板凳的!我相信那个时代很少有家长去给老师理论,因为他们见到老师都是在说:“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就打,我们没意见!”那个时代的老师也是真的会打的,不惩罚不足以显示知识学习的重要,而且边打边说:“你爸你妈送你来上学,你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父母!”那个时代的孩子对老师是充满敬畏的,上课守规矩,学习有动力,老师的一个抚摸都是莫大的荣幸!(现在孩子的头是不能轻易碰的)那个时代的报纸新闻关注的是打黑除恶、政府政策,对高考的宣传也没有这么变态;那个时候高考可以改变命运,但是高考门口没有那么多家长,车子也不用限行。因为环境是干净的,所以老师是纯粹的。
现在我们更注重尊严,忽略了对与错;更注重个性,忽略了集体利益;更注重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老师不再神圣,学生成了顾客和上帝,那家长就是上帝的父母,舆论正好可以借抨击教育、教师来宣泄群众对教育不公的不满——老师只是一个新时代的服务者!
作为一名八零后家长,我担心我的孩子,他能不能受到纯粹的教育——以前学艺术不练习是会被惩罚的,现在变成了培养艺术兴趣,老师都不敢大声呵斥了,那孩子在培养艺术兴趣的同时会不会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呢?无所顾忌的学习环境会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呢?我只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创造我认为的正常学习观!可是,如果放大到家国情怀:同志们,二三十年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的平均年龄还是三四十岁吗?
作为家长,作为社会一份子,你可以关注教育,但请放过教师!这不是可以作为公众“消费”的群体,就像医生一样,当环境不在纯粹时,任何人都是这个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破坏的人,你,也是躲不掉的!
作为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碰到“严师”,更希望有一个“严师”盛行的时代,为我、我的孩子、我的祖国的未来培养“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