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3-6岁儿童脑发育和能力培养(下)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90114
主讲老师:杨志
整理人:芳芳
校对人:太阳花(CC妈)
编辑人:毛豆妈妈
嘉宾介绍:
资历背景
心理学博士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大学岗位教授
致力于脑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社会
能力发展研究
●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
心理研究所、美国 Emory大学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博士后
◆主译《脑科学与课堂》
课程内容:
一、3~6岁孩子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
脑的发展跟学习的能力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各种方面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的发展,都与我们的脑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不能脱离脑的发展特点,而单独的去说,一个孩子到底如何去学习好?尤其是在3~6岁这个时间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3~6岁这个时间段,大脑处在一个飞速的发展阶段,上一次课程已经跟大家分享了,在孩子3~4岁的时候,脑的活跃程度是在这一生中最高的一个阶段,并且他的脑的神经元的数量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都处于很巅峰的一个状态,所以这个时候脑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个阶段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呢?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该上什么培训班呢?学什么好呢?其实这个跟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是一个问题。
我们前面讲过,这个阶段集中在发展的一种脑的能力是整合信息的能力,此时孩子的脑尝试着把来自于各个通道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联系他已经有了的一些知识,通过记忆来构成新的理解。这时候对应着脑的发展特点所出现的一些行为模式就是我们如果去教孩子,去给他讲道理,或者指导他去做什么事情,他很有可能是没办法学会的,甚至都没有办法去理解我们的指令,因为他的信息整合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他只能进行一些相对低级的信息整合,所以依据这个特点,我们尽量不要采取说教,或者比较正规的课堂教育(老师在上面讲或者是在网上看课件)的方式去传授一些知识,这种传授的知识我们把它叫做间接知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讲,是难以接受的,因为他的知识结构本身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他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太有限了,他没有办法利用那一点点有限的知识再去跟别的知识去进行整合,所以他的理解能力会很差。那么什么才是适合于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学习的方式呢?这个阶段有两种学习的形式,第一种叫做试错。试错是指孩子在亲身的实践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在犯错的过程中也是他学习的一个宝贵的机会。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3~6岁孩子的父母,孩子刚要做出一点什么错误的行为或者在玩玩具的时候,有些东西弄错了,比如玩积木的时候:这样拼的,你拼错了,赶紧站出来指导说:宝贝,这个应该这样做,我告诉你来这样做是最对的,或者说宝贝,你不要那样做,你千万别这样,不好看,或者说那个玩具那样玩等等。这些指导尽管是温柔的,暴力的指导就更不用说了,尽管他是最温柔的一种指导,那其实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一种阻碍。这个时候的孩子的学习只有在他亲身能够体验到的时候才能够学得到,所以这个时候让孩子学习的绝佳机会就是让他犯错误,当然是要在确保安全确保不太影响别人的利益的前提下,那么我们实际上应该去鼓励孩子多犯一些错误,这个玩具玩错了又怎么样啊,他知道他知道那样是错,这就是他已经学到了一些知识了,他的知识结构非常的简单,跟我们成年人是没有办法比的,所以他必须通过这种不断的试错才可以学习新的知识,这是第一种学习的形式。
比第一种更高级的学习形式,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管它叫做顿悟,顿悟是什么感觉呢?就像是在猜谜的时候我们冥思苦想了半天,突然在一瞬间想到了,想到了应该是这个,而且一旦我们出现这种顿悟的感觉,答案几乎肯定是对的,那么这种感觉就叫做顿悟,在心理学的领域中,我们认为是由于我们脑中已有的知识,由于发生了某种重组,我们管它叫做认知重组,当它发生某种认知重组的现象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顿悟,顿悟是一种最高级的学习形式。那么在发生顿悟的时候我们的脑子怎么了?我们的脑子实际上是在一些神经系统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关联,而这些新的关联的产生,表示我们可能意识到了一个新的主意或者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那么正是由于这种新的解决方案的产生,使得我们的脑也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本质的改变,所以这也是对知识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那好在哪儿呢?第一点发生顿悟的人或者发生顿悟的孩子,我们不需要给予特别的奖赏,在心理学术语里面我们叫做强化,就是我们不需要去强化他的行为。因为产生顿悟的感觉,本身就会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就会让他受到奖赏。当然我在这里面想要说的奖赏实际上是指生理上面的角度,心理或者生理层面上的,并不是外在物质的奖赏,其实我们所获得的这个外部的奖赏,比如说年底了给你发奖金,或者你做了一件非常满意的事情,我送你一个礼物,表达感谢,这些都是外部奖赏,但是真正作用于你的身体和你的精神,真正让你非常愉悦的是你的身体内部所分泌的一些神经递质,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使我们的脑中的某个核团,实际上叫做伏隔核,使这些大脑深部的核团非常兴奋,那么它的兴奋会让你觉得很舒服,那这个是我所说的生理和心理的奖赏,刚才所提到的顿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对孩子的脑产生奖赏的一个重的来源,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发生顿悟,那么他的成就感是会很高的,同时顿悟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由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受到了奖赏以及发生了这些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在这两个条件共同作用下,使神经系统发生了联系,长久的保存下来,体现在行为上,表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在顿悟中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技能是很容易迁移的,什么叫迁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所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当你好不容易猜出来一个谜语的时候,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逻辑的谜语,其实谜面很不一样,但是只要它内在的逻辑是一样的,对于你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这就是顿悟的迁移,通过顿悟学到的知识是很容易发生举一举反三的效应的。
以上所说的两种形式,一种叫做试错,另外一种叫做顿悟,这构成了在这个时间段孩子最经常发生的学习的方式。
例子:如果你在一个空的房间里面放一个圆桌,然后圆桌上铺上一个桌布,然后在圆桌的中央放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孩子刚进来这个屋子的时候,如果想拿到这个玩具,他会怎么做呢?他会不会像我们成年人要先去思考一下,我是不是能够得着?如果够不着我怎么办呢?我是不是要找个工具来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去观察的话,这个时候的小朋友是不是先思考拿它干什么?我想要这个就直奔那个玩具去了,我也不会事先去思考我是不是能够得着,够不着怎么办,够不着你努力够,那么所以这个过程叫做试错。孩子在尝试各种方式去达到他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他知道了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那样做还不行,所以这些都属于他的学习,并不是他知道了正确的答案才叫做学习,他知道某个事情是行不通的,这个也叫学习,那么直到这个孩子突然发现尽管我没够着这个玩具,但是我不小心把这个桌布拽了一下,发现拽一下桌布这个玩具也会朝这个桌子边缘移动,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拽桌布也可以使这个玩具离我近一点,那么它就不再关注那个玩具了,而是把注意集中在拽着桌布上了,所以最终他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拽桌布,然后把那个玩具拽到了自己手里,所以这就是顿悟。这种过程使他突然想到了一种办法,而且这种办法一次性的就使得他解决这个问题了,这就是顿悟。可能过了很长时间之后下一次在另外的情景中,也许这个孩子会把他今天学到的这些技能发挥出来的,因为这是他顿悟学来的,他不需要复习也不会忘了这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该让孩子去学什么?
让孩子学会的是思维方式,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怎么把他接受到的信息,跟哪些信息联合在一起,怎么去解读一个信息,所以这是这个时间段最应该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些内容,比如说想让孩子来练练这个动手能力或者想象能力,我想让孩子多学一门外语,我想让他有一点音乐素养,这都是很好的事儿,都是很好的操作,但是怎么去选择学习方式,这个就要跟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结合起来。
例子:
我家小孩儿在这个时间段的时候,我也想让学好多东西来,然后我也听了很多课。比如说英语。想让他早点接触英语,毕竟早一点学英语以后接受英语的能力会更高,学得更快,我听了好多的英语课程,但是听完了之后感觉就是很多课程还是太过偏重于教而少了学的成分,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它实际上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教师在说,老师如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然后学生学,学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接受的这些知识,所以这两个过程是分开的,因为它们作用的这个对象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老师的事情,一个是学生的事情。然后还发现,有很多英语课,太注重于老师是怎么教了,那么老师教的过程中其实还是脱离不开学校的这种正规课堂教育的影子,反而让孩子能够亲身实践或者亲身动手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没有上英语班。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找了外国留学生,给他的任务就是每星期来我们家一次或者两次,然后每次来就陪小孩玩两个小时,另外还找了一个小伙伴和孩子一起上课,玩什么孩子说了算,玩什么玩具或者玩什么体育运动都没问题,但问题是在玩的过程中要用英语来交流的,这个时候会发现很有趣的一个状况就是老师在说英语,孩子在说中文,但是他们的沟通是不成问题的,也就是说小孩子是理解老师在用英语说什么的,逐渐地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的,所以他慢慢在模仿老师是怎么说的,这种方式实际上就在呼应前面所说的两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叫做试错,第二种叫做顿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会去不断的试错,比如说他在试图模仿老师怎么说,犯错误也没关系,至少他知道我这样说的不对,然后顿悟。这个实际上就是在给孩子提供一个环境,让他不断的练习试错和顿悟这两种学习方式。
三、如果想促进一个小朋友的学习,环境到底要在哪些方面有注意?
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叫做挑战性,第二个要素叫做反馈,第三个要素叫做学习伙伴。
1.挑战性是什么?可以想一下我们为什么喜欢打游戏,为什么喜欢打手游?而现在还有很多女孩们也都喜欢玩手游了,以前可能打游戏是男生的专利,但是最近几年来手游其实还是很普及的,想象一下为什么会喜欢打手机游戏?其实在游戏里面已经包含了我所说过的让小朋友学习的三要素了,第一个要素叫做挑战性,手游为什么有挑战性,当然有,因为每一关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既不太难也不太简单,如果有一款游戏让你觉得太简单了,每次都是做这样一个操作就通过了,你玩着玩着就玩烦了就不会再继续玩了,那如果另外一款游戏里过一关,试了好多好多天也过不去,那你也不太喜欢玩它了,这个就是挑战性,第一个情况挑战性太弱了,第二个挑战性太强了,那么现在大家能玩到这些游戏,肯定都是经过了严格、广泛的测试,测试关键的一个参数叫做难度,就是在每一阶段的游戏中到底有多难,如何控制这个难度才能不失去参与者,那同样如果把一个孩子学习过程想成是一个游戏,想成他在玩这个游戏,那么这个时候对他的学习内容的安排,就相当于我们是一个游戏设计师,我们想设计各种适合他的挑战性,这里面包括难度,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用很多人或者用很多事来测试这个玩耍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孩子的表现来适当的调节给他的学习内容的挑战性。
例子:在一般的环境中,比如说让小朋友在学习怎么搭一个积木,那么这个时候调节挑战性的手段有哪几种呢?我们可以增加一些难度,增加什么难度,例如我们原来搭过这样的一个图形,现在有没有可能加一个更复杂的,比如说原来搭的一层楼,今天我们能不能搭两层楼或者三层楼呢?能不能搭一个城堡呢?我们可以这样试图增加难度,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手段,比如说减少资源,今天我们还是搭一层楼的积木,但是这个时候原来无限量供应的积木,现在可能并没那么多了,咱俩把积木分成一人一半,你搭一个我搭一个。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减少他可用的资源了,他要去想办法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这些积木,同样类似于减少资源,我们还可以减少时间,比如现在我们俩是在比赛,看谁搭的快,这也是一种挑战性,这个挑战性在于,我们如果搭的快一点,那么他就要比我们搭的更快才能赢。大家可以在不同的游戏里,或者是不同的学习中,可以灵活的应用这些手段。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刚才所说的这个学习环境中,这个挑战性里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受控程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除了刚才说的那个增加难度,减少资源,还有去改变他的控制能力。控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先天的一种需求,有心理学实验发现,两个月的孩子其实就已经有一些控制欲了,如果你给他一根绳子,这根绳子他如果一拉那个电视,对面电视会放一个动画片,如果再一拉那个动画片会停,那么他会很喜欢干这件事儿,如果突然这个控制失灵了,他会很不高兴的,到了五个月的时候,这个现象更为明显了,比如说这个动画片一直在播放,现在不受他控制了,所以控制感比动画片的内容还要吸引孩子的注意。所以吸引孩子注意的方式,或者说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包含在这个挑战性里边的,就是控制力,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具有很强的控制力,那么这是他喜欢玩的,是他喜欢参加的,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他是不区分到底是玩还是所谓的学习的,对于他来说只要他能有控制力的,他都更喜欢参与一些。
2. 孩子的学习环境中的第二个重要的要素是反馈,我们还把它类比于手机游戏,什么情况下会让你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或者让你能坚持玩下去,一个很重要的用户体验,就是反馈,你做了一些什么操作,你会立即收到操作的反馈,而不是很久很久也没收到回音。这个是一个孩子愿意参与某项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及时的反馈。所以不管是在游戏中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孩子出现你所期待的行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予一个及时的反馈,好让他知道这个行为会带来这样的反馈。
那什么样的反馈是最有效的呢?我们通常喜欢夸奖一句说:你做的最好啦或者你真聪明,你做的非常棒,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反馈。
但是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经常夸孩子做的事很棒,也就是说是不是要暗示孩子做的非常聪明,其实这样做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那么与其夸孩子聪明不如去夸他做得非常努力,非常有耐心。
一个心理学实验,老师把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组,这两个组同时在完成一个很简单的任务,比如说你只需要在这个图画上做一个简单的一个图形,所有的孩子都能简单轻易的完成,但是老师给予的反馈是不一样的,a组老师说你们画的都非常努力,所以你们做的都非常好,第二组老师说你们都非常聪明,所以你们做的都非常好,然后紧接着再让两个组的孩子同时做一个比较难的任务。在这个任务中,孩子可能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困难,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很轻松完成的,那这个时候会明显的发现刚才被反馈说你非常努力和非常有耐心的A组,做的很好,他们的完成情况是要远好于那个B组的,所以反馈的不同的形式确实在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与其去夸孩子很聪明,做的很棒,还不如反馈他现在做的非常有耐心,他现在做的精神很集中,他现在做的很努力,当然对于孩子来讲最重要的反馈是注意,比如说你在夸奖他或者鼓励他,这些的前提是首先要注意到他在做什么,他付出努力了,首先要注意到他,对于多数孩子来讲注意是最重要的一种奖赏,而不注意是最严重的一种惩罚。
比如当一个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我们不希望他无理取闹的时候,最严重的惩罚就是当没有看见,当没有看见时,这时孩子没有动机了,如果他的动机仅仅是引起你的注意,或者说满足他的愿望,这个时候你如果没有看见完全没注意到他在做什么,他做这个就没动机没动力了,同样对于孩子来讲,很重要的一个奖励是注意。这个技巧实际上在课堂上老师会经常用的,哪个小朋友如果做得好或者那个学生做得好,对于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奖励就是老师现在注意到你该怎么做了,这就足够了。
3. 三个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学习伙伴,这个很重要。
l 首先孩子跟孩子学习的进度是最快的,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类似的,大人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知道孩子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或者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理解,但是孩子就可以,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差不多,理解的水平也差不多,所以让一个孩子去教另外一个孩子,是有很高的效率的,这个在幼儿园或者在某些学校也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比如说某些幼儿园或者学校会有学习小组,那学习小组是干嘛的?每个孩子的表现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表现怎么样还取决于你们小组的表现怎么样,为了让自己的评价很好,你可能要花点力气去教会你们组还不会的那些孩子,这个时候你们组的评价才会是最好的,所以组内的每个人也都是最好的,这个叫做同伴压力。存在于同伴压力的情况下,孩子学习的进展是最快的。社会脑在这个时期会快速的发育,跟社会的信息有关系的处理和能力都在快速发展,所以这个时候孩子有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需要,那么就是被同伴的接纳,被同伴的接纳,是人的一种基本的需要,在3~6岁这个时间段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此时的孩子,会非常需要小伙伴的承认和接纳,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帮他建立这种伙伴,接纳他的伙伴越多孩子的学习就会更有效率,他过的可能就会更愉快,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父母对他的接纳,还包括同伴对他的接纳,会对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之一个不被接纳的孩子是很痛苦的,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被同伴接纳呢,一个简单的原理就是,如果这个孩子被一个小团体接纳,那么它一定要和这个小团体的成员有某些共同特点,那么这些共同特点是他们比如说可以一起聊的或者可以一起玩儿的。要让孩子更容易的被其他的孩子所接纳,父母可以人为的作出一些努力。
例子:一个小朋友的爸爸,非常有心,他为了让他们家小孩被别的小朋友接纳,每次带小男孩出来的时候,身后都背了一大包玩具,这些玩具这个小朋友在外面玩一天也未必能玩得上,但是为什么要背着这一大堆玩具,因为每次这个小朋友一出来在某个地方把玩具一摆,马上有很多个小朋友围过来,要跟这个小男孩玩,因为看中的是他的玩具,没关系啊,你们有共同的话题,你们都在玩这些玩具,所以这个小男孩是更容易被很多孩子所接纳的,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幸福感会提高,他也愿意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环境。真的非常佩服这个爸爸,花了很多心思,但是它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这个孩子可以向各个小朋友来学习,被各个小朋友所接纳。
所以在三个要素中,尤其需要现在的父母关注的是第三条,因为现在社会的现状是我们的孩子,其实是越来越孤立的,每家都有每家的生活习惯美,每家也都是独门独户,很少会出现这种在大院里面一群孩子在疯跑的这种情况了,其实这对于孩子的社会能力的发展是不太有利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还是应该更有意识的去创造一些环境,让孩子们能够被彼此接纳。
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上小学之后的孩子家长,经常说我们家孩子的注意力不好,或者说我们家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好,总是被老师批评,或者在课堂上捣乱,没有办法正常学习,然后自然而然的就怀疑自己家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是不是有注意力缺陷,各种各样的说法。
更本质的一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是我们的孩子的脑的一种功能,什么功能呢?就是我们的脑中有一个区域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叫做前额叶系统,前额叶系统能帮助我们控制情绪,也能够帮助控制一些行为,还帮助我们进行一些短暂的计划等,甚至压制我们的一些冲动,这些都是前额叶的功能。但是在上学前的这个阶段,从三岁到六岁这个阶段前额叶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有一部分能力是在发展的,当然也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可能快一些,有的孩子可能慢一些,总之是在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主要的发展目标就是信息整合能力,没有过分的去强调它的控制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前额叶快速发展的这个阶段,帮助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锻炼前额叶的一些功能,那么将会对后面一个阶段的表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时间段的孩子,我们不用期待他有多么好的自主控制的能力,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他能够做一点点规划,能够做一点对自己的安排就非常不错了,
比如上次课举的那个例子,一个妈妈对孩子说,请把你的床收拾一下,首先小朋友第一步是要接收到这个信息,发现是妈妈在对他说话,注意到这件事了,其次他的神经系统,在试图理解这个话是什么意思,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到了这个话和他已经有的信息,联系在一起来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最后在他理解了这个话的意思之后他需要去调整自己的计划或者控制自己,做出一些合适的反应。还有上次课我们举的例子:这个小朋友说我看完这个动画片之后马上就去收拾,所以从这句话里面就体现了一点点前额叶的能力,就是它在调节和计划自己的活动,他说我去做,但是我现在不做,我先看完这个动画片然后再去做,所以这已经是对自己的行为的一种调控了,尽管这个调控的时间是很短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我们是可以预期它有一些这种能力的。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呢?
第一,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并尽可能的让他自己做决定,有的时候他做的决定可能有点愚蠢或者不太合情理,但这是他发展控制自己的能力的一个必经之路,首先需要能够控制得了自己,能够控制着一个短期的目标,以后才能发展成我能控制住自己不受干扰,都是以这个为基础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创造一些机会让他来做决定,并且尊重他的决定。有些家长就是喜欢替孩子做决定非常喜欢替孩子做决定,比如说在这个孩子的生活中或者游戏中,仔细观察的话是这个家长在主导的,比如说现在我们开始做这个,做了一会是吧,好,我们结束这个游戏,现在我们做别的吧,孩子就好好的跟着接着做就是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损失锻炼孩子自主控制的能力。反之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问一下孩子,尤其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你可以问一下他怎么想的,他决定怎么样做,比如我经常问我家孩子:你有什么决定?你决定怎么做?你为什么这么决定?当然不管他说为什么这么决定,总是会尊重他的。他说这样做就这样做,比如说去超市买东西,我们可以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不是想要一个东西吗?你想要一个好吃的还是好玩的,没问题,你可以选一个,但是只能是一个,两个就不行了,只能是一个,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会有一个决策的过程的,当然这个决策过程孩子年纪越小,这个决策的过程反而是越快的,当他大了的时候他会有各种纠结的,但是没关系,不用管他。如果孩子实在太纠结我们可以帮他提建议,比如说这个东西太甜了,吃了之后可能牙齿会出题,那么你可能需要多刷刷牙,我们可以提建议,没有必要替他做决定,最后他如果决定还是这个,那就是这个,没有问题,所以尊重孩子的决定,除了这种情况下,还有很多我们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的,奉劝大家一句话,与其把我们辛苦挣来的大量的财富都交给别人,让别人替我们管孩子,还不如多投入一些时间,在这种潜移默化下影响孩子。
分享一下什么是自信?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时候他的社会能力在快速的发展。
例子:曾经有一位妈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家小孩,让他踢足球,所有的孩子踢得都不太好,但还是有优劣之分的,我参加我们家孩子的足球队,发现我们家小孩踢得非常差劲,他的运动能力可能真的有限,和别的小孩相比,他踢得很烂。我很纠结,我还继续让他踢吗,还是去学学别的东西?妈妈的考虑的是,如果我不让他玩这个了,让他玩其他的东西,我会不会再给他一些施加一些影响,就是觉得什么东西我玩的不好,我就可以不玩儿了,我就可以不坚持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你让他继续在这玩,你会不会影响到他的自信,就是让他感觉我玩什么,其实都不如别人好,
其实这个妈妈对孩子的自信实际上是有一点混淆的,他混淆了两个概念她把自信和优越感对应起来了,或者说对等起来了。她纠结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症结就是她认为如果没了优越感就会没了自信,但这个联系是不太对的,所以我当时问了这个妈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观察了吗?你们家孩子在这个足球队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还会把球传给他吗?或者说别的小朋友还会跟他一起玩吗?如果这个球队有教练的话,教练会对他另眼相看吗?会不会在比赛的时候或者在玩的时候不让他上场。
第二问题:你们家小孩踢球踢得就是很差劲,你会不会心里很难过,换句话说你会不会不接受这个事实。后来这个妈妈的回答是,第一我没有看到这个球队的小朋友在远离他,我觉得他们玩的还算挺开心的,教练也没有另眼相待,也没有受到特殊的待遇,第二我自己是有一点纠结的,多少是有一点难受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说我是不是能接纳这件事,其实我也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让他踢足球,并不是想让他成为一个足球明星,这是一种体育技能,能够让他身体得到锻炼,我就足够满意了。我说那好,在这个前提下,你会伤到他的自信心吗?答案是应该是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前面问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接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的伙伴们对他是否还是接纳的,如果他玩得实在是太差了,他的小伙伴们有可能不接纳他,觉得你就跟我们不是一类人,我们都能传球,他怎么就传不了,这时候是对这个孩子是有一定伤害的,对这个孩子的自信心是有一定的伤害的,所以第一个问题表示的是伙伴对他的接纳,第二个问题是父母对他的接纳,刚才已经说过了,你能不能接受他踢球踢得不好,这个现实,你如果还能够不那么难受,那你也能接纳这件事,那么有了接纳就不会使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总结一下自信心并不等于优越感,但是跟我们孩子受到的接纳程度是有关联的,要想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并不是永远让他处在一个有优越感的环境,当然反过来也要补充一句,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有优越感的环境中,那么他是更容易有自信的,但问题是你是不可能永远让这个孩子有优越感的,所以不能把自信建立在优越感的基础上。
日本也有这种挫折教育,就是你并不是最强的,但是你仍然要相信你,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好的,或者至少你可以去尝试,敢于尝试,那么敢于尝试的一个前提是什么?就是如果出错了,如果没做好,是能够得到接纳的,而不会谁都不接纳我了,所以有很多孩子没有信心的一个原因是出错了在哪里都得不到接纳,这样对于孩子的自信心是伤害最大的,所以家长们注意培养孩子自信,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要去接纳他的不完美,或者他某个地方容易出错,或者他的某个缺陷,这种接纳会使得他更勇于尝试,信心是指即使我知道我可能不行,但是我还是敢于尝试,因为出错了也没什么。
答疑:
1. 一个4岁的孩子,在跟他提问题的时候,他不注意回答,而是在做一些其他的行为反应,看似是没有理解这个问题,或者是故意的忽略这个问题,请问这种变现是不是感统失调?
答:这不能算是感统失调,他可能没有注意到你在问他问题,另外一点就是他没有理解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测验,当然这个测验未必是那种特别正规的,比如说我们给他读故事的时候,读到一个稍微情节复杂的故事,他能理解吗?如果他能理解,可能就是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是没有问题的。那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的就是,他是不是真的没有理解问题的意思,所以我们改变提问题的策略,不要提一个很简短的问题,提过问题之后,我们要引导他去想什么,比如说这个积木如果放在这里会像一个什么东西呢?像一只兔子?还是像一只小鸡?可以这样相应的去提示他一些问题,帮助他应该朝哪个方向去思考,这样长期积累的话,他会对问题越来越敏感的, 也可以试试提不同类型的问题,他的反应是不是一样的,所以这也表明他对某些问题是不理解的。
2. 怎么让孩子在公众场合不害羞?
让孩子在公众场合不害羞,首先一点是要做到接纳,如果他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好,作为父母是不应该有任何责备的,不应该在意他做的怎么样,如果父母非常在意他做的怎么样,当我们表现出特别关心某个事情的时候,他会有很多不安全感的,他怕自己如果做的不好,会有各种各样的后果,或者并不被接纳,或者爸爸妈妈有点担忧,对于他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所以这个是一个很害羞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同伴。那如果他说曾经因为表现的不好被同伴嘲笑,有可能是造成他不安全感的一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给予他一些机会去出错,然后不管是同伴还是父母,都尽可能去接纳他,在这种环境下可能就会稍微好一点,当然在气质上面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些孩子在天生的气质上有一个现象叫行为抑制,我们需要注意观察这个孩子是不是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出现这种现象的频率比较高,那么可能要引起一些注意,他可能会容易产生焦虑。
3. 两岁的宝宝总是用牙齿咬着下嘴唇?
这个现象比较难解释,因为首先不知道这个孩子在生理上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从心理发展上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陌生人焦虑,所谓陌生人焦虑就是认生,是一种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会导致孩子的一些行为的出现,可以观察一下他是不是存在认生比较严重的情况。
4. 这是两个家长朋友的问题: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五岁了,但是注意力不是特别好,总是喜欢溜号,动手能力不强。
另外一个家长问怎么去刺激前额叶?
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放在一起,这个时候的前额叶还处在发展中,但还没有达到最快速的发展,上学以后成熟程度才会高,发展速度也会快,因此这时候并不是前额叶发展最成熟的时间,所以在孩子上学之前,我们没有必要去要求孩子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和注意能力。所谓的溜号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噪声太大了,什么是噪声?就是我们不感兴趣,但是又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那些声音。比如电子设备的使用,还有父母的打扰,在孩子专心玩玩具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过来说:来,喝点水或者对孩子的玩法进行指导等等,本来孩子专注程度挺高的,我们一插话,就打乱了孩子当时的注意力。我们的夸奖对他也是一种打扰。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噪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就会造成能够引起孩子注意力的门槛会很高,很无奈的一种现象。怎么去纠正?第一点我们没有必要非得让他在这个时间段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注意力,第二点我们要注意锻炼他的前额叶的能力,包括让他试着自己控制自己,或者说从自己做决定开始,还可以让他对自己进行一些评价,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做了一个手工,拿来找我们要评价:你看我做的这个手工,怎么样啊,这时候我们大多数父母可能都会说:很棒!真好。其实我们可以先问他:这个手工你觉得哪里做的最有耐心?哪里做的是最认真的等等。这么问是让他在思考自己的行为,让他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对于孩子前额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首先能控制住自己,那么再来解决注意力的问题,就容易了。
20190114-3-6岁儿童脑发育和能力培养(下)(课程直达 点击立即学习)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listening?topicId=2000003222511706&tracePage=liveCenter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