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就英雄,成长背景影响人的价值观,这是很难逾越的。
比如老子仙人,大约生在春秋,经历“繁华皆浮云”的阶段,整个环境已经衰败,不可逆转。(大彻大悟之人)干脆躲起来,俯瞰尘世的喧闹,视万物如草芥。(心狠!)
同时期的孔子老师,却不信邪,宣扬说:人大体是善良的,不要那么悲观,只要我们尊“礼”,回到过去,我们就能构建美好未来。以此掩盖内心的苍凉,不然不会有后人作诗“自从鲁国潸然泪,不是奸人即妇人。”评价孔老师离家出走。
于是身体力行到处奔走,结果落得被李零形容为”落水狗“的下场,一辈子郁郁寡欢,真是印证那句”做多错多,不做不错!“
同样的经历,看问题角度不同,做法完全大相径庭。
老子仙人躲在山上,写成天书《道德经》,玩转人间。
孔老师,苦口婆心,感天动地,教出好学生,行走江湖。
同样的时势,不同的英雄。
谁更一筹?历史自有定论。
老百姓发自内心,喜欢“道”“玄妙之门”悠然自得,被迫喜欢“礼”社会推崇,不喜欢,是要砍头的。
统治者发自内心喜欢操控别人,表面喜欢“礼”,暗地里推崇“非常道”。因为控制人,又想让人觉察不出来,需要超高的技巧。所以孔老师成了工具,老子仙人成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