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是从印象笔记里导出的想法:
第一章好规矩胜于好爸爸
规则意识
相对于具体的规则,我更看重规则意识
(1)吃饭没规矩
这个问题分阶段的。刚开始学吃饭的时候,孩子一定会玩食物,掉饭粒,然后才会慢慢过渡到好好吃饭。
有的孩子玩游戏时也没有规矩,如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一点也不爱惜玩具;如果父母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用力摔打玩具,以此要挟父母,来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界限问题
也有一些孩子的爸爸认为:孩子会树大自直,长大后自然会懂事许多,无须花太多时间去教育。
本地老人家很多有这种想法
第二章 充足的准备,成功立规矩的前提
如孩子爱摔玩具,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乖的表现;
这个非常片面,孩子扔玩具可能是因为空间敏感期,也可能是孩子有情绪没有得到疏解,还是要具体分析,我不相信孩子会无缘无故地扔玩具。
如果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爸爸最好是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故事,用生动的故事或寓言来启发、引导他
不良情绪的处理我觉得最难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如果没有接纳,单纯是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能有效?我不太同意。
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约束力与自控力的基础上的
生活中的观察也发现无边无际的自由也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这个观点我同意。
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需要爸爸好好反思:1.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2.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
这两点我倒是同意
在制定规矩的过程中,要多与孩子协商
这个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是非常值得摸索与尝试,例如,家庭会议的方式等等。
第三章 给0~6岁的孩子,必须立的早期规矩
如果你的孩子有粗野、粗俗的行为,你必须给他立规矩:可以哭,但不许打人,不许撒泼或撒野。因为哭能发泄、调整孩子的不良情绪。不许撒泼或撒野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限定。因为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
这个角度没有问题,但是涉及到诅咒敏感期,只要孩子没有当面伤害别人,伤害环境,我认为大人可以不必太当一回事。不强化就是一种弱化,会慢慢过渡过去。
4
1-4点都是爱和自由幼儿园的规则。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东西要归位;公共物品,后来的要等待;做错事要道歉,被伤害了可以要求对方道歉。(这些是我记得的爱和自由幼儿园的规则)
定时喂
定时喂对于新生儿来说根本就是错误的观点
巧用霍布森选择效应规避孩子的不安全行为
这部分我完全没看懂,增加难度让孩子放弃?还是让孩子越挫越勇?
百度霍布森选择效应: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上一个条件,即只许挑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无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我质疑这样的方法能用吗?孩子那么通透,大人用的招数他很快就能学会。
在给孩子立下规矩后,如果发现孩子一而再地破坏规矩,爸爸就要对孩子进行小小的处罚,例如,让家人不理他,冷落他,让他有羞愧感。这是心理学上的冷处理法。
没研究过惩罚方法,不知道这样的方法可不可行?
他自己待在家里,而且不许玩电脑、看电视;三、每天都做他爱吃的排骨,但不让他吃,要让他看着大家吃。
这样的定规矩,我总觉得怪怪的。可能可以偶尔为之。但是长远来说,我还是主张放弃。
第四章 这些生活规矩,可让孩子有好习惯
另外,父母还要规定孩子要定量进食,杜绝时而多吃、时而少吃或不吃的不良行为。
这个总体如此,具体还得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积食了就不合适多吃
用冷处理法给孩子立规矩,是比较给力的,尽管这个法子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我们家几乎没有用过惩罚的方法,因为比较自由,也觉得孩子还是能听懂大人的话的。
给孩子立自己检查作业的规矩
用便利贴列要点检查的方法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第五章 这些规矩,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而孩子如果与妈妈单独待的时间长了,就会对其他人产生不安全感,因而,孩子总是黏妈妈。
也有可能是孩子的妈妈自身安全感很差。一个安全感没有问题的妈妈我相信孩子也不大会有安全感问题。
减少孩子与其爱黏的人相处的机会
不如说,要利用好孩子和爱黏的人分离的机会,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明白其实分离后还会回来,创造安全和愉悦的分离体验。这个也要看具体的情况,这样说太笼统。
不良环境效应
这样说等于给慢性子判个死刑,让天生气质慢的情何以堪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愿分享玩具,大家就不要跟他玩,而且要批评他“小气”。
这样做是不是太刻意了,个人如何没必要,等孩子碰到了再加以引导即可。也不同意大人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马大哈”,爸爸该如何给孩子立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规矩呢?给孩子立不许粗心的规矩并不难,不过,给孩子立的规矩要具体,要讲究技巧。
这部分我觉得就是除了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外,就是要有界限问题,要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
玉玉任性,不听话,爸爸让她选择是坐公交车去动物园或者是不去,面对任性的玉玉,爸爸用的是选择法
在这个例子中,大人为什么不和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呢?我觉得孩子是可以理解的,涉及到经济问题,也可以让孩子明白。
不要高估孩子的能力
这点倒是没有经验的人经常犯的错误
第六章 这样给孩子立规矩最给力
给孩子划清界限
自由和规则问题很多都是界限问题
早睡早起的作息规矩
这个很好很有必要,难道是举国如此吗?呵呵,好奇
第七章 给孩子立规矩,必须要注意这些事宜
要知道,孩子没有良好的睡眠规矩,到三四岁的时候,就可能引发多动症。
这段太片面和武断啦,我反对把一个医学上的病症单纯和某个原因相挂钩。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爸爸就要为宝宝制定饮食的规矩、睡眠的规矩等。如饮食的规矩,并不是孩子一哭闹,就喂奶给孩子吃,将喂养孩子当作安抚孩子的工具。
如果不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盲目立规矩也是会有反效果。当然我同意,睡眠饮食很重要,要特别注意加以规范,这种规范是在孩子的生理规律上来规范的。
所以,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为孩子立规矩时,要让孩子懂规矩。
要让孩子明白立规矩的出发点是什么?
不管看电视还是玩电脑,在限定的时间到达前,爸爸要提前几分钟提醒孩子时间快到了。因为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就会有一个缓冲期。到时间后,如果孩子还想玩,爸爸要果断地关电视或电脑,孩子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过激反应。反之呢,如果没有这个缓冲期,很突然地让孩子终止做某事,孩子在心理上难以适应与接受,在行为上就会表现为对抗。
这段操作起来确实如此
主要原因不是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爸爸们奖罚不及时,即不是在应该奖罚孩子时,马上执行,而是一拖再拖;
我在带班主任时就有这种问题,处罚得很不及时,带来不好的效果。
̐R以上是读的过程中的想法,总体来说,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不是很吸引我,我觉得我不喜欢的理由在于:
1、书本中讲了很多惩罚的方式方法,在育儿中我不是特别推崇惩罚的方法,在我的经验中,给予充分自由的孩子,只要逻辑上或者情感上讲得通的话,他还是能遵守规则的。
2、在有些论点的论断上,我觉得作者特别武断,如果在几岁没有立好规矩,就后果怎么怎么严重。没睡好就会多动。。。。。。。云云。我始终认为0-6岁亲子关系是基础,教育的前提是好的关系。当然在亲子关系中一定有自由和规矩的问题。
3、总体而言,我认可孙瑞雪机构的给予孩子极大的自由,只要这个自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别人的,就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行为。而立规矩的基础也是尊重,因为我们尊重环境尊重别人,为了孩子们以后融入社会能够过得更好,我们立各种各样的规矩。
通过读这本书,也是有些收获,我觉得我原本没有明确的意识,考虑到孩子慢慢长大,要把一些社会规范慢慢引入给孩子,例如,有客人来之前,要和孩子说明,大人希望孩子可以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迎接客人等等。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不宜操之过急,视孩子的年龄、个性和理解能力慢慢提高要求,但是家长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而且我觉得本书可贵的一点是,在大部分章节中,作者都有提到规则的确立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也有提到制定规则中最好要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如果能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是最好的。而书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大人首先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则。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所谓育儿得先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