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杜牧的一首《清明》,历经几千年,仍是妇孺皆知、久经不衰的佳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的来历,有春秋时期的典故为证:
介子推与清明节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诬陷,流亡他国,忠臣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不弃。在重耳最窘迫的日子里,介子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煮汤让重耳充饥。待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后,对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封官加爵,却把介子推忘记了。这时,许多人建议介子推面君讨赏,介子推却悄悄地携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重耳闻此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但在绵山找了三天三夜,未能找到介子推。此时,有人向重耳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待大火熄灭,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当晋文公在绵山找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雨纷纷,每至此时,点点洒洒的雨水都会浇在我们心上,一颗叫做思念的种子再次生长。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奠亲人,让我们不由得引起对亲人的思念。
四月烟雨朦胧,美景美色,却总带着点淡淡的悲伤。我们缅怀先人,缅怀那些已远去的至亲家人。
思念之余,我们更多的是学会珍惜,看看仍陪在自己身旁的至亲,那一刻,最感慨的是,家人在,父母更健在。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一场人生的旅行。生命是一颗茁壮成长的种子,也是一颗随时陨落的流星。也许会有伤痛,也许会有不舍,也许会有遗憾……
我们在缅怀故人的同时,也应该珍惜情感的脉络。心存感恩,有爱意涌动。感谢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感谢那些陌生的、奉献出温暖和爱的人。
今年的清明节,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和发生火灾,政府发文强调要文明祭扫,不燃烧冥币纸钱,提倡买鲜花祭奠,在田野里的坟头上,郁郁葱葱的麦苗,点缀着朵朵鲜艳的花朵,成了今年清明节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