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18世纪中的1776年是怎样的一年呢?
那年距离艾萨克·牛顿爵士辞世已近五十年。承蒙他的智慧与卓识。在1776年,詹姆斯·瓦特的第一批量产蒸汽机出厂了,机械动力在发出巨大轰响的同时猛推了这个世界一把。对当时的大英帝国来讲,这一年帝国最大的不安与躁动来自千里之遥的北美洲。1776年出版的几本书到现在已经被我们称之为巨著了。它们分别是1月托马斯·潘恩发表的《常识》折页册。2月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出版了。到了3月,另外一本巨著也出版了,它就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伦敦发表的《国富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结尾处提出了强烈的建议,即大英帝国不应该努力掌管它在美洲的殖民地。就在这部著作发表的当年,美洲殖民地就发生了叛乱。当年10月,英王乔治三世首次在英国议会承认:在与美国的战争中,英国一切都不顺利。亚当·斯密提前预见到了这一点。
不过为亚当·斯密带来学术赞誉的并不是这本《国富论》,而是更早一点发表于1751年的《道德情操论》。我们现在往往会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基石。要是回到18世纪的话,《国富论》并不是第一部对经济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早在16世纪开始,经济学最早的思想流派之一,是由一群被称为重商主义者的作家组成的。典型的重商主义代表作是1664年托马斯·孟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767年由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完成的多卷本重商主义的著作。重商主义者关心的目标是获得并保持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总财富和实力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在战争爆发时能够获胜,或者通过能够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大量财富,用来吓退潜在的敌人。在这种思想中,囤积黄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方式。
亚当·斯密却有着与重商主义者的根本区别,他并不将黄金看作财富。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真实财富,是由该国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和服务构成,而不是黄金供应量。而且这里的人民指一国内的所有人”。《国富论》一书的书名就引出了财富是什么和财富包含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国富论》一书的正式名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亚当·斯密指出:“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成员贫穷又悲惨,这个社会就谈不上繁荣与幸福”。亚当·斯密关心的是财富的创造,而且他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零和过程。在他看来,通过让各个国家的人变得富裕,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同时向前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重点论述便是自由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只被称为“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品数量和种类。
“我们不能借着向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傅诉诸兄弟之情而获得免费的晚餐,相反的我们必须诉诸于他们自身的利益。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并非诉诸于他们的慈善之心,而是诉诸于他们的自私。我们不会向他们诉诸我们的处境为何,相反的我们会诉诸于他们的获利。”
我们今天对于《国富论》的推崇来自积累了数百年赞誉的基础之上。而事实上,亚当·斯密在当时攻击了占主导地位的重商主义者的思想。不过自由市场经由亚当·斯密的捏合成为古典经济学的一部分,而且成为一个全新的起点。虽然亚当·斯密在描述历史的走向将会远离重商主义并朝向自由贸易时有些简单,但他为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提供了重要的论述。因此,现在我们习惯将亚当·斯密及其著作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发端。
后来的经济学家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而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方法。目前市面上的经济学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法;但《国富论》仍然被视为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是反对它。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是经过了几个世纪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亚当·斯密最初是一名哲学教授。而大卫·李嘉图成为主要的经济学家时,还是一位独立且富有的退休股票经纪人。托马斯·R·马尔萨斯在1805年被委任为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是英国乃至全世界首位学术经济学家。在历史的回顾中,我们看到经济学理论和认识并不是现成的,也不是灵光一闪间迸发出来的。相反,需要连续几代渊博而勤奋的思想家,摸索出对真实世界的经济活动的理想,逐步掌握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概念,我们得要知道,如今初学者在一个星期内就能学会的供求分析,始于19世纪初思想家的争论,并且花了至少一个世纪的时间才得以形成。
之所以要讲述亚当·斯密的故事,回顾过往,是想将英国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的一段所言引出:
对于当代人的傲慢,研究历史是一剂强大的解毒剂。我们将羞愧的发现,许多我们看来新颖且可信的假设都很肤浅,它们反复的出现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并早已被证实是完全错误的,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成本。
我们现在将亚当·斯密建立的古典经济学视之为理所当然,可能会忽略了他将近20年的思考。我们现在获取这些知识只需要举手之劳,可能却会忽略了思考本身这件事。解决当下我们诸多问题的方式,可能不是借助于新的信息,而是“重新”整理我们已有的知识。在不断艰难“祛魅”的同时,“复魅”也没有闲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在描述何谓正常的同时,也定义了何为不正常。面对一门学科,若是不能停下来透彻思考,那么人们是天才还是白痴就无关紧要了,因为他们的思维质量本身就是个问题。
托马斯·索维尔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中努力展示的就是思考,思考经济学在说什么,以及经济学是如何思考的。在《30天教你读懂经济学》或是《你必须读的经济学》这样的书大行其道时,托马斯·索维尔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打开的正是思考这个普通的法门。而这本书的原书名为《诡辩与真相》。正如他指出的:不论在何种经济制度下,知识和洞察力都是稀少且珍贵的。同理,思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及时出场。
一段往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国富论》首份中译本由严复完成,此译本命名为《原富》由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发行。梁启超称赞此书:“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此时距离《国富论》出版已过去126年了。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