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教育局陈副局长的文章《再谈教师减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完之后为陈副局长朴实的文风而感慨,也为他深悉老师的困境而感动。确实,作为一名长期深耕教育一线的普通老师,每天面临的事务纷繁复杂,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
这一学期的培训比较多,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一个培训刚刚结束,另一个刚刚开始。普法培训及考试也接踵而至,再加上暑期的教师研修。这些培训有的必须看完全部视频后通过考试才算合格,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效果谈不上有多大。如果不参加,将会通报批评或者对职称晋升有影响。
除过这没完没了的培训,有的老师在上课的同时还要做其他工作。政教、综治、安全、学生资助等等,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甚至还要排摸家访。对他们来说,教学成了副业,教案也忙着顾不上写。
作为老师来说,写教案本无可厚非。可是永远也摸不透领导的心思,如何备写永远在探索的路上。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教案本上书写教案。后来又要求教案打印,通过网上下载、修改,相对要轻松许多。可领导说有老师下载的教案改都不改,连校名、人民都出现了错误,于是又要求教案手写。不过有固定的框架,A4纸正反两面打印出来。一课时也就一页纸,量也不是太大。后来这种也被否定了,必须在教案本上书写,页数写得少也要挨批,说环节备写不齐全,所以一课时教案往往三到四页,钻研教材备写一节课教案往往得花两个多小时。真的想不明白,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案书写又回到了传统的纸媒时代,难道这样就杜绝教师教案的抄写了吗?后来又设计了新的教案书写模式装订成册,就是按照固定的框架往里面填充内容,一节课的内容A4纸正反两面,算是又一种形式的减负吧。
现在又倡导新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也让师生多读书、写随笔。之前领导说通过公众号形式来写随笔,可后来又发了笔记本,让把随笔写在笔记本当作业务笔记。既让写公众号等形式的电子版,又让写纸质的,岂不又是多此一举?
对于现在而言,想要好好的备一节课真的成了奢望,教学工作是穿插在这些事务中进行的。作为老师,谁不想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完成工作?可总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我希望终有一天教育能回归它的初衷,不再受其他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