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的是运营,按照“发现问题,描述清楚,转化为需求,进而任务,获取支持,发起一批人,完成任务。以主人翁的姿态,跟踪维护它”的线索,这章好像和线索联系不大。苏大还多次提到过一句话,做产品就是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想清楚是让产品有用,做出来是让产品能用,推出去是让产品有人用。按照新线索,想清楚、做出来已经被线索1.0给囊括了,运营对应的是新线索里的推出去,目的就是让产品有人用,越多越好。
那怎么让用的人越来越多呢?有一个用户扩张路径及鸿沟论,该理论脱胎于《跨越鸿沟》,原书中说的是技术接纳曲线,把用户分成了技术狂热者、尝鲜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跟随者;苏大则按自己的理解分成了种子用户、核心用户、目标用户及潜在用户。然后想了想,好像《启示录》里还有个情感接受曲线,简单对比如下:
技术狂热者尝鲜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跟随者《跨越鸿沟》 技术狂热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观望者《启示录》 种子用户核心用户目标用户潜在用户《人人2.0》
//www.greatytc.com/p/75a907c7896e
# 上面是搜的一个技术、情感接受曲线讲得比较清楚的链接
这个扩张过程中运营每天的日常简单讲就是拉客、接客、留客,拓展一下就是AARRR:拉新、促活、留存、自传播、变现。从人这个角度讲完了怎么让用户越来越多,接下来从产品角度来讲讲。互联网产品从上线到退市,有一个产品发展曲线,其中90%的产品的用户数曲线始终是个平的,要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其他里面的9%的产品用户数是个抛物线,也就是到达一个订单后然后就一直down,down,down,这种是种现象级产品;到这里,99%的产品已经挂掉了,倒吸一口凉气,生存着实不易,最后的1%则会在抛物线某一段继续上扬,华丽丽地继续生存下去。这个曲线又分四个阶段(验证期、爆发期、平台期、衰退期),每个阶段运营的日常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验证期侧重的留存,用了还想用,成为回头客;爆发期侧重的是拉新,基于产品核心功能扩大用户数;平台期侧重的是促活,这时用户已经扩展到潜在用户这一层了,拉新价值已经不大,重点放在提升用户的活跃度上(单用户的时间、消费);衰退期则侧重于变现或导流,产品这时已经快脱离时代,要做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或者推出2.0版本或其他产品,将用户导流过去。
书中有详细讲解各个阶段的一些具体操作,比如验证阶段判断"老奶奶真想过马路"的两个特征(用户数自然增长;用户的激活与留存稳定:P261),避免后续无谓的投入,以及种子用户从哪获取;爆发阶段一句话卖点,分辨用户特性,避免被带歪;平台阶段用Y模型促活,这里讲了一个淘宝裂变出天猫和聚划算的例子,还提到了“市场开发”(?偏运营)适合爆发和衰退,“产品开发”适合验证和平台的两条腿走路法。其中“星巴克”的综合案例启发良多 P265。里面关于品牌的说法是这是运营中后期的事,听过品牌Cris的分享后,我倒觉得这就是定位,前期就应该做,并且产品、运营过程中都要有所贯彻,这里提点不同意见吧。
虽然谈了那么多运营,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产品经理&运营的交互,整个产品运营的过程中,其实是产品经理和运营彼此合作完成的,只不过各个阶段彼此的参与程度不同而已,产品验证阶段其实更多是产品经理在做,运营辅助;爆发阶段则是运营主力,少量反馈用户信息给产品经理作迭代;平台阶段,则是运营产品一半一半,合力响应用户反馈;衰退则又是运营主导。产品和运营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可能会发生冲突,怎么解决,就是沟通,理解,达成共识,形成机制,具体怎么做(P251~P256)有讲到。写到这里就差不多了,老样子,启则祝,未启则看《人人2.0》,谢谢大家,给点意见更好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