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由《孤城闭》改编而来,主角由宋徽柔和梁怀吉变成了宋仁宗和曹皇后。暂且不提小说,单纯的说说《清平乐》。
从《孤城闭》到《清平乐》的改名,大部分人觉得改的比较贴合,毕竟宋朝大部分的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清平乐为词牌名,搜索清平乐就会有很多不管叫得上还是叫不上名字的宋词人写的词曲。另外,有人觉得相对于“清平乐”来说,“孤城闭”比较深奥、隐晦,比较有想象的空间而且读起来比较简单。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清楚到底是清平乐(le)还是清平乐(yue),微博上到处可见的都是拼音多音字的较量。这些争论,在《清平乐》播放中争论不止。
然,我想表达的是先放下正午阳光出品方、放下王凯演技粉丝、放下书粉的声音,单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部剧,我们是不是要更多一些宽容和不一样的视角来体验一千年前的世界?
其实我个人主观意愿比较强烈,把一部作品的好坏归咎于某个剧方的声明、某一片段改编甚至某一个演员的选角上面是不是过于苛刻或者说过于片面?最近关于《清平乐》的质疑越来越多,粗略看了大部分的评论,不是怪江疏影没有曹皇后的气质就是怪正午选角的失败。难道除了这些,《清平乐》就没有看点了?就证明失败了?我不知道豆瓣是怎么衡量评分标准的,偶尔我也会参考一下评分,但对《清平乐》我依旧坚持自己的主观意愿,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先谈谈大家说的剧集过长,人物过多,主线不明的现象。先不说仁宗在位期间宋朝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单单说文化。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六个,各个都是初高中耳熟能详的文史豪杰。《清平乐》故事线围绕仁宗赵祯知晓生母开始展开,对,仁宗赵祯就是那个民间流传的包青天里面狸猫换太子的太子。从他如何看待仁孝、如何对待朝堂、如何对待后宫、如何施仁行政、如何处理外交干戈甚至如何教儿养女。这么一看,这个故事的主线不能再明了了。
然而,这个仁宗的周围都是不平凡的人,识文断字教书启迪的是晏殊、满朝文武不是文豪范仲淹、欧阳修就是苏子美、韩琦,后宫佳人更是多不胜数。围绕这样一个人展开他生平故事的叙述,能是一两集就能说清楚的吗?能是一两句就能交代清楚的吗?那些他接触的人物显然是多不胜数,每个都给了他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这样的剧人物能不多吗?且不说宋仁宗是位皇帝,就是我们平凡人的这一生也是要接触很多人,不说没说过话的陌生人,就单单是九年义务教育之内的老师怕是我们也数不过来。
在仁宗这个结点上,联结的是一个又一个数不清的结点,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文人生平,铺就的是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庆幸的是每一次这一张关系网上人物的出现,正午阳光都很贴心的表明姓名职位字号。这一点上啥主线不明、人物过多、剧集过长我都不赞同,从我的角度看是这样。
另外,争论最多的莫过于曹皇后的人选和徐徐展开的剧情。我不了解江疏影到底哪里不好,但看得出来她有努力和用心。她用心努力演好曹皇后、演好宋仁宗之臣的角色,“做不了他的妻就做他的臣”。这也是《清平乐》与其他剧不一样的地方,以往的皇后不是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就是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和皇帝并肩而立并且得到万人之上的尊位和千古一帝的忠贞不渝的爱。什么时候非得历史剧也要有宫斗?有阴谋诡计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和婚恋观念去捆绑和要求一千多年前的人呢?何况还是帝后!我比较赞同选后选贤德,曹皇后治理后宫的手段显示在细节上,恩威并施。她能一眼看明白太监耍得小心机,看明白宫女儿女情长,看透帝后之间自己所处的位置,不以己计较不容他人算计。她拿得起放得下,听过范仲淹讲学,骑马射箭无一不通,那句“凡曹家儿女有一人在,宋绝不失去寸土”的家教家风,我们看见的是豁达、诚信、端庄、识大体可以说集所有美好品质的一国之母。江疏影演得很认真、很努力,曹皇后很到位。
比起《知否》来说,《清平乐》的节奏相对而言已经很快了。只是说《清平乐》的格局比较大一些,不拘泥于儿女情长、不受困于朝堂风云、不突于尔虞我诈、不限于锱铢必较,这样一部清幽淡然、韵味回远的历史剧不应该受限于先入为主的观点和有失偏颇的公允。仔细去回味、感受,这就是宋朝最美的画卷和最安详的百姓常态,是我们应该感受到的平静和宁和,而不是尔虞我诈和风云诡谲。
提起《清平乐》就有很多说不完的话。这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展开后是我们一千多年文豪云集的大宋朝代。不论朝堂风波,不言后宫波谲,只看宋朝的风轻云淡、清平安乐。 不拘所泥、不从所哄、不为所动,奏响属于自己的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