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世
- 从八王之乱到鸦片战争
桓温擅权
再回到桓温第三次北伐后兵败而归,桓温将责任推卸给那个不能打开水路运粮的人,而东晋朝廷也不敢追究他的责任。而桓温觉得自己的威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前秦已经慢慢强大起来,北伐已经不太现实了,所以只能对内立威了。有一次桓温睡在床榻上,对亲信说,“如果我继续这么默默无闻,死后肯定会被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笑话”(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他的亲信们当然不敢接话,还是桓温自己坐起来感慨道“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所以桓温开始行动了,他带兵入朝,污蔑当时的东晋皇帝司马奕阳痿不能生孩子,现在的三个儿子都是他的男宠在宫廷淫乱的果实,然后逼着褚太后废掉了司马奕,立了他的老朋友司马昱为帝。被废的司马奕当然是胆战心惊,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度日,整天沉湎于酒色,而东晋朝廷见他安于屈辱,总算是避免了杀身之祸。而新皇帝司马昱同样也是提心吊胆,每次见到他原来的老朋友桓温,这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桓温也不知道如何安慰他的老朋友,竟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这样极度忧郁地过了不到一年,司马昱要死了,他明白他老朋友的心思,临死前连发四道诏书让桓温入朝,但是桓温拒绝。所以司马昱只能立遗嘱,让桓温行周公故事摄政,并且效仿刘备托孤诸葛亮那样 “少子可辅则辅之,如不可,君当自取”。当时王坦之在司马昱身边,看到这样的遗诏很生气,驳斥司马昱的“晋朝天命得来全是靠运气”之论,据理力争,最终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
司马昱在位期间,桓温大肆排除异己,当时只剩下王、谢两家不与桓温合作。加上之前通过北伐,除了徐州兖州交界和豫州的一块地方,整个东晋都在其控制之下。但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田单复齐,勿忘在莒”,事情的转机就出现在这里。司马昱死后第二年,桓温再次带兵入朝来拜祭他的老朋友,传说是要铲除王、谢两家为大事铺平道路。但是王坦之和谢安两人率领百官出城迎接桓温,看到埋伏在帐后的士兵,王坦之吓得汗流浃背,手里的东西都拿反了。只有谢安稳住了整个场面,与他的老上级桓温谈笑甚欢,桓温也下令撤去了伏兵。那时候的人们以为王谢齐名,但这一次终于分出了高下。
桓温进城拜谒完皇陵和新帝之后就回去了,没多久就病重了,篡晋的事情也就不奢望了,只希望临死前能够加赐九锡,东晋朝廷当然表示理解,锡文都写好了,但是谢安看到桓温病重,借口锡文写的不够出彩,应该让他这个大名士亲自来写才更有分量,所以拿过去修改,一直到桓温死,谢安都没有修改好,所以加赐九锡之事就没有后文了。
桓温死后,爵位让幼子桓玄承袭,兵权交给幼弟桓冲,世子桓熙啥也没有,表示不服,相约弟弟桓济谋杀他叔叔桓冲,然后夺权,结果失败,反而被桓冲流放。桓冲成为桓家掌门人后,竟然没有继承他哥的遗志进行殊死一搏,反而一味地忍让退缩,表示对东晋朝廷效忠,直到完全退出了江东,回到广义上的荆州大本营。而谢安也是小心翼翼,每走一步都会顾及桓家的面子。于是桓谢两家就这样和睦相处了,东晋暂时出现了“将相和”的局面。
作者: 月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