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延续了夏商,文化变得更繁盛,我遵从周朝】
尧舜禹、夏商周,二代就是夏商两代。孔子生活在周朝末期,但是他非常崇尚周文化,在论语第十章乡党篇,描写孔子的衣食住行、礼仪、说话处事的规矩等等,也能看到孔子对于文化的传承和敬仰。成语郁郁葱葱是指枝繁叶茂,郁郁就是繁盛的意思。
这一段是孔子再次为文化的传承发声,没有其他特别的深意,和前文“虽百世,可知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一样,都是讲文化,后文还有很多。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再赘述,若从自身出发,要真正知晓一种文化,多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鄹地的那个人知道礼?进入太庙,每件事都问。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呀。】
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叫太庙,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那么这里的太庙就是周公庙。鄹是鲁国的一个县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他父亲还曾在此做官,另外孔子十五学礼,而且很有名气,将孔子称作“鄹人之子”是在嘲笑和讽刺。
对于“每事问”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孔子太谨慎,怕出错,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故意装作不知道,一来暗讽鲁君和那些贵族行僭越之礼,二来想看看太庙负责礼乐的人是否称职。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属于臆断,毫无依据,用孔子的话说,多问也是礼的表现。
中国是多个民族多个宗族统合在一起,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对于礼多问才能少过错。于此我有过亲身体会,我和老婆是初中同学,两家隔得也不远,虽然现在撤乡并镇了,但以前是属于同一个乡的,我上学还得从她们村里路过,按理说这么近风俗礼仪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结婚的时候,我发现两家的传统风俗有很大的不同。当时我还有些反感,毕竟我心里对于某些习俗不大认同,后来为了尊重双方长辈,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是在完全了解两方的习俗后,最后中和,取了双方认可的方案。试想一下,如果一意孤行,有一方不满意就会让喜事掺杂进矛盾和埋怨,这完全没必要。
且不谈出国,去朋友家,或者去外地出差,有些东西,张嘴多问几次,弄明白当地的禁忌,这既是礼貌、尊重,也是为人处事的根本道理。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欢迎私聊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