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20几年的书,却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自己还不会“阅读”一本书。
平时看书的模式是,喜欢的细心读过,划划线,写几句批注;不爱看的,快速翻过,放入书架;有的书甚至从买回来就再也没有翻开过。
可是,究竟怎样才算是读了一本书,如何去读好一本书?这个暑假,我再次翻开了《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看这本书时,并不像读一本小说一般轻松,这就是为什么两年前买到这本书时会一直束之高阁了!于是鼓励自己,这一次无论如何,要耐心看完。
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前前后后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终于将其看完。边看,边勾勾画画,竟也有了不少乐趣。将点滴感受记录于此。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如果说阅读大部分时间只是出于兴趣的话,那我们可以选择通俗易懂或惊险刺激的书,来愉悦自己,打发时间,但是,如果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的话,那么,我们的主动性就要更强一些,并且要寻求到更加专业的阅读方法。我也是带着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所以在这种主动的阅读动机下,才得以顺利地看完这本书。
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不仅仅是有动力翻开书,而且要思考,并且“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必须运用他的感觉与想象力”这些综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去阅读并理解一本书。
如何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呢?
作者的答案非常明显: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问题: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认清自己的阅读层次,挑战更高的阅读层次
这本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层次越高,挑战性也越大。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平日的阅读仅仅停留在第一层次——基础阅读。这就是为什么翻阅过很多书,却收效不大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我要逐渐去挑战更高层次的阅读,将书中提到的阅读方法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并且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精读阅读模式,针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粗读略读,选择章节读,对比阅读,主题阅读等。
拓展阅读面,不同的读物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反观自己近几年的阅读,随意性较大,阅读面比较狭窄,读的书以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理论、小说为主,没有计划,也没有系统,另外,不同的书籍,基本上是采用一样的阅读模式:从头读到尾,偶尔划划线,连读书笔记都很少写。看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加觉得要有针对性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文学类、语文教学类的书要读,历史类、科学类、哲学类的书籍也要涉及,并且在阅读不同类书籍的时候,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希望在这样的查漏补缺中,能够完善自己的“阅读地图”。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生命与心智的成长,生命不止,学习不止,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为了完善自己,每一次的领悟,都会让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