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监考,一切考试工作安排妥当以后,就安安静静的坐在讲台上,眼光不时的在全场扫射。在我的面前,坐着一个女生,低着头,很认真的在思索着、书写着、修改着。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她。后来,总是看到她在书写与修改之间反复,每一次修改,总是顺手拿起旁边的修正带往错误处一划拉,一道白光闪过,立刻驱散了试卷空白处的黑暗,还一个朗朗乾坤。在这朗朗乾坤之下,又开始进行新的精神创造。而这个正在进行伟大精神创造的主人,对于她所用来开辟乾坤的修正带,却正眼也不瞧一下。用时随手拈来,不用时弃若敝履。如同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气定神闲,指挥若定。于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在摧毁了旧有的工事之后,立马就重起炉灶,根本不给予对方喘息的机会。
我没有用过这种修正带。说实话,一开始见到这种东西时,我根本不知道它叫修正带。在上学期的一次监考时,学生问我,修正带能不能用?我一开始没有听明白,等到她再一次重复时,我才反应过来,忙说可以可以。
我也没有打听过这种东西到底是何时才活跃在中小学生之间的。反正总是在我已经不需要对自己的书写进行郑重其事的修正之后吧。上大学以后,有些作业老师还要求手写,但是历史专业的作业,基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字,我估摸着老师不会仔细去看,又觉得自己的字太丑,实在没有郑重其事的修正的必要,所以偶有一两个错字的时候,也总是用笔划拉两下,算是表示要另起炉灶了。认真一点的时候,划拉得漂亮一点,没有耐心的时候,连划拉两下都觉得很勉强。只有在摘抄读书笔记的时候,才会稍微认真一些,但是对于错别字的修正,却也还是没有重视到使用修正带的程度了。后来,读书写作业,基本上都是使用电脑,连提笔的时候都很少了,修正带云云,则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我在中小学时,也和现在的学生一样,对于写错之处,总是要进行斩草除根式的清除。现在想来,更多的恐怕是为新的书写腾出位置。不过,我们的除草工具,和现在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我们以前所使用的工具,在现如今的学生当中,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了。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于此可以窥见一二。
如果要说最早的修正工具,那应该非橡皮擦莫属。读幼儿园或者一二年级时,写字仍然是以铅笔为主,所以橡皮擦就成为了文具盒中必备的文具之一。但是由于条件艰苦,几毛钱一块的橡皮擦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所以许多同学往往使用高压锅的皮圈来代替橡皮擦。高压锅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因此,那些因为漏气而被大人们遗弃的皮圈便成了孩子们最理想的文具。尤其是材质比较软的更受欢迎。因为稍微硬一点的皮圈,用起来会将纸张擦破。
后来,小学上到高年级,具体我也不知道是从几年级开始,圆珠笔渐渐取代铅笔成为我们的主要书写工具了。而要修正圆珠笔的书写错误,橡皮擦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新的修正工具——字贴,便开始钻进我们的课桌中了。一个个小小的、方方正正的白色贴纸,整齐的粘贴排列在一张方方正正的大纸上。如果需要修改某一个错字,只需要将字贴贴在错字之上,白色的那一面就可以重新书写了。不过,每一个字贴的面积都很小,这对于写字又丑又大的学生来说极不方便,而小学生的字,往往又是又丑又大的。另外,由于字贴每张只能修正一个字,所以,对于成句成段的错误,便很难使用字贴来修正。大概在进入中学时代以后,随着书写错误由一笔一划走向一句一段,原来的修正工具——字贴,也就为新的修正工具所取代了。
能够方便快捷地修正一句一段书写错误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透明胶布,宽度大概如平常人的字体大小。将胶布贴于错误处,用手刮两下,然后轻轻一扯,就可以将错句连同承载错句的那张纸的表皮一起扯下来。这有点类似于古代的竹简书写。古人在竹简上写错字以后,便用小刀轻轻将那一层刮掉。这是一种削骨割肉式的修正。这种工具的缺点就是,如果纸张太薄或者撕扯用力过猛的话,便很容易将纸张扯破。另一种修正工具是涂改液。一个小小盒子,里面装有类似石膏的白色固体,使用前摇一摇——那种由于摇晃所发出的声响,至今仍声声在耳。摇动几下以后,便将其对准错误字句处,轻挤盒身,使白色液体从口流出,手并且要随着液体的覆盖面而不断移动,直至将所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通覆盖为止。这有点类似于刷标语的方式,人们总是将旧的标语痕迹完全覆盖之后,再在新的覆盖面上重新书写。这种工具的缺点是,修改液的出口类似笔尖,比较脆弱,摔过一两次后便很难使用。另外,液体的流出也是千奇百怪,有时候挤半天就是挤不出来,有时候稍一用力便挤出一大堆,这时便会手忙脚乱的用嘴巴对着那堆白色液体吹气,以使其流向安全区。类似这种学习过程中的窘态,也真是太多太多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啼笑皆非的场景,才使得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有了一点点乐趣。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怎么去使用修正液。或许很简单,但是我从没有试过。没有亲自尝试过的东西,哪怕再简单,也不敢轻言笃定。我还是比较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这样一些物事,虽然可能并不是那么完美,也许还会有些许窘迫。然而,这些或美好或窘迫的记忆,正是我这一路走来所经历过的风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物质上的贫乏,构成了精神上的富有。新的一代人,他们有新的风景,这些风景,在我看来也许要远比我那一时代的美丽、舒畅,又或许在这美丽舒畅的风景背后,也有我所无法体会到的窘迫与心酸。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