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营结束一个多星期了,儿子还在时不时思考着“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这样深沉的话题,不怎么爱写作文的他甚至为此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周记,并在文章末尾写下:“做科学家是很辛苦的,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努力发展自己的科学事业。”这么高大上的豪言壮语还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的儿子刚满9岁,是此次爱博物深圳冬令营年纪最小的营员。孩子比较小,我便申请当了此次冬令营的志愿者家长,一是方便照顾孩子,最重要的是我也有一颗好奇的心,我也很想走进国家基因库,和孩子们一起体验一下科学之旅。
儿子虽然小,却是不折不扣的科技迷。说实话,大大小小的实验课我们也参加过好几次了,参加过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制作,也走进过清华大学的化学实验室做实验,这次深圳之行确实比以往都更让孩子念念不忘。作为志愿者家长,在一起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为孩子们的执着探索所感动,我自己也在思考,这样的冬令营有什么特别之处?现在分享出来,给各位家长们一个参考。
最重要的,我想是真实。我们在国家基因库住了五天,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吃食堂,看着早上的人潮汹涌、办公室的忙碌身影,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和科学家们一起工作。不要以为孩子们小不能体会,这些科学气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会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冬令营的重头戏是在基因库的实验室里工作。孩子们上课的旁边实验室,是各个科学家们工作的身影,忙碌却悄无声息。一进实验室,原本叽叽喳喳的孩子们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大家有条不紊地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实验手套,一秒科学家上身。
科学实验是繁琐、严谨的。我们做的唾液提取基因实验,是所有基因提取中相对简单的,都需要七个步骤,整体下来将近三个小时。一个老师带三到四个孩子,他们都是在实验室工作多年的科研人员。我记得很清楚,儿子在用移液枪提取样本时,套管碰到了工作台,老师马上让他打掉套管,重新提取。老师耐心地告诉他,即使是在超净工作台工作,套管都不能碰到任何地方,一点小小的误差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重大偏差。儿子手小不稳当失误了好几次,老师就一次次耐心地手把手教。
这样的细节很多,每次我都挺感慨。这些孩子这么小,懂个大概就行了,其实不必这么严谨。可是,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下,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用真实的实验标准要求孩子们,他们自然就会理解科学严谨的真谛。
真实的工作环境会带来真实的科学体验。不过,这些孩子们大都是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如何让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了解到科学知识?看得出来,课程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点上,爱博物的设计有不少可取之处。
生命基因和人工智能,是这次冬令营的两大科学体验。在每一个实践之前,都有一次课程普及,比如刘欢老师的博物学通识和毛江华老师的机器人通识。
上课那天,刘欢老师的腿受伤感染挺严重的,他还是一瘸一拐地带孩子们走遍了整个基因库,从生物样本库到活体样本库,有了对基因的感性了解,孩子们走进实验室才能真正明白实验意义所在。
毛江华老师的机器人通识妙趣横生,深受孩子们喜欢,她告诉孩子们的机器人三定律儿子到现在还能牢记不忘。也许人工智能的真正意义他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对机器人的热情和探索。在优必选机器人的实践课上,毛老师还反复把前一天晚上的通识知识拿出来,让孩子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通识课程的铺垫下,那一天的机器人课上得是酣畅淋漓,每个孩子的机器人设计都闪烁着他们的智慧——女孩子的机器人设计每一个动作要优雅,结尾要有ending pose;男孩子则强调速度,只要第一,跑散了架也没关系。整整四个小时,欢笑声从没间断过。
最后,我想各位家长关心的一定是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能不能适应,和小伙伴们能不能和谐相处。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各个都是古灵精怪,说没有矛盾那是假的,不过从我的体验就是,在战斗中成长。
儿子在团队中最小,大孩子对小孩子的细心照顾却并不是时常上演。他说的话经常会被哥哥姐姐们嘲笑幼稚,怼得他小脸通红,气鼓鼓的,跑去找老师告状。可是机器人实践课上,老爱和他打嘴巴官司的天杰哥哥会悄悄给他占最前排的座位,等他来了大手一挥,“你坐这!”在机器人通识课的视频里,儿子看到机器人竟然杀死了自己的设计师,害怕得藏到桌子底下,刘行朗哥哥会陪他悄悄地蹲下来,轻声地安慰他。每当这时,一直远远观望的我都会会心一笑。
特别要提到的是陪同老师们,不管是贵州团队、深圳团队还是北京团队。在和孩子们的交往中他们都做到了尊重,既远远观望,保留孩子们的独立性,又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身边,一路费心照顾,点点滴滴。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也算是我自己对这次深圳之行的一个总结体会。对于孩子们,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科学的小种子已经开始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