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见,今天心酱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关于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电影——《三块广告牌》的影评。
影片开始,古老的爱尔兰民歌《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响起
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的开放,
所有她可爱的侣伴都已凋谢死亡。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
映照她绯红的脸庞,和她一同叹息悲伤。
首先出场故事的第一主人公——由奥斯卡新晋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所饰演的米尔德丽德,她神情凄然驱车来到一家广告公司,在询问了一些法律细节后,要求承包某个被称为是“平时几乎没人经过”的某个路段的三块广告牌。
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事件。
当路人经过那块广告牌时,看到了红色背景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
“威洛比局长,为什么?”
“还没抓到凶手!”
“爱女惨遭奸杀!”
三句刺眼的话语,告诉了我们这部影片的核心线索——米尔德丽德女士的爱女被奸杀,整件事情已经过了7个月,警方对于案情毫无进展,凶手尚未伏法。
在这种情况下,米尔德丽德女士在盛怒之下,不得不兵行险招——“案件曝光率越高,破案率越高”,希望通过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破案。”
被米尔德丽德质问的威洛比局长其实并不是一个玩忽职守的人。相反,在这个美国南方小镇,爱岗敬业的他深受爱戴。对于米尔德丽德女儿的案件,他也按照常规的破案方式进行了调查,但是至今没有结果,他也因此感到抱歉和愧疚。
另一方面,威洛比局长得了癌症,时日不多,很多人也因此希望米尔德丽德女士为了威洛比局长的名誉着想,撤掉广告牌。
“我们同情你的遭遇,但是觉得你做的太过。”
——这是大部分民众的呼声。
在这之后,威洛比局长因为病痛不想给家人造成负担,外加没有破案的内心压力,选择了自杀,这又爆发新一波的人物冲突和矛盾。
爱戴威洛比局长的迪克森警官,在强烈的悲愤之下将与米尔德丽德女士谈广告合作的广告牌小哥打成重伤,自己也因此丢了官职。
米尔德丽德女士的广告牌也不知道被什么人烧掉了,她也因此走了歪路——半夜在警察局纵火,导致迪克森被烧伤。
这一系列人物矛盾和戏剧冲突构成了影片的一大看点。
有些人对于这部电影里的各个角色的评价是“无人不冤”,但是这样理解这部电影是比较片面的。
试问,米尔德丽德女士是一个好妈妈吗?
不是的,她经常与女儿吵架,甚至母女二人互相谩骂对方。女儿出事那天,她不肯把车借给女儿,导致了女儿负气走夜路出事。
但是她的女儿应该出事吗?不应该,她确确实实是案件的受害者。
我相信,无论是哪一个母亲的女儿遇到了这样的惨剧,她们都会和米尔德丽德一样势必要找出凶手。
但是米尔德丽德女士也确实做错了一些事情,在广告牌被人烧毁后,盛怒之下的她,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向警察局纵火,导致误伤了迪克森警官。
一系列事件之后,米尔德丽德女士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迪克森警官在威洛比局长去世之前,一直都是一个整天浑浑噩噩、有暴力倾向的警官,对于自己的职业,在失去它之前,毫无敬畏感。在局长去世之后,用殴打无辜者来发泄私愤。
但是他应该被烧伤吗?不应该,他没有理由接受米尔德丽德女士向警局的复仇。
一系列事件之后,迪克森警官从加害者变成了受害者。
影片的其他角色,广告公司的小哥哥、镇上的神父、甚至女主的黑人朋友,他们虽然与这次的事件毫无关系,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了收到了事件的影响。
威洛比局长的自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事件的走向。这个善良的人,无论是否还生存于世间,都在把自己的善意传达给周围的人。
他为米尔德丽德女士支付了下个月的广告费,哪怕他知道这个广告牌的存在会影响他的名誉。他写信鼓励迪克森警官,他相信着这个年轻人的潜力。
正是这一点点的善意,将电影的从矛盾的持续激化转变为和解。
被打伤的广告公司小哥给打了自己的迪克森警官到了一杯橙汁,迪克森警官开始认真调查案件的真相,甚至在知道是米尔德丽德女士纵火之后依然对她说——
“先别希望情况有多好,但我不希望你放弃希望。”
同时,导演也借影片中一位女性角色之口说出“愤怒只会招惹更深的愤怒”。
(这位女性角色是谁,这里先不说,有兴趣的朋友去电影院看一看。)
哪怕仇恨难以忘怀,哪怕事件的真相难以大白,我们依然要努力与生活和解,哪怕希望很小,也不要放弃。
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
个人评分:8.5
(好电影不容错过,值得多刷回味。)
文章首发个人公众号:遥远的理想之城
遥远的理想之城,一个宅女的心灵小栈,闲着的时候就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