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你一定会发现,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不会让你看起来特别能隐忍,这非但不是美好品质,反而是自己焦虑的根本来源。
情绪就是根贯穿参天大树的经脉,压制它只会让你长得歪七扭八。
夹缝中生存固然看起来很励志,但充分释放才能真正结出甜美的果实。
越是压抑自己就越是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遇到理不顺的事情是常态,遇到无法平息的事情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如果你觉得生活就是应该一帆风顺,那可能是你没有看清生活的真相。
也许你今天又愤懑不平,又难以释怀,但只要你还在尝试着解决问题,尝试直面生活,终有一天,你一定能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果你一味的觉得。压抑自己的情绪才是调整自己最好的方式,终有一天你的内心会千疮百孔,陷入焦虑和迷茫的恶性循环。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验,长期被人吆五喝六,委曲求全,一开始你的内心还会想要反抗;
但久而久之对一切都开始麻木起来,你感觉自己没了热血,什么都可以接受,什么都无所谓,好似行尸走肉。
对自己最残忍的方式就是压抑自己
所谓压抑自己,只不过是对现实的变相妥协,强迫自己忍受,刷新自己的情绪下限。
事实上,这不能算是忍辱负重,更像是在生活的夹缝下苟且偷生。
如果你认为不反抗,一味的忍受事情就一定会过去,说明你内心保存着一种侥幸心理。
这种侥幸心理就比好人有好报。
农夫与蛇的故事里农夫到死才真正意识到被咬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无知。
跟一个人的品格无关,更和回报无关。
侥幸心理就像你在赌蛇会不会咬你一样。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什么强盗逻辑;
按这种说法,咬人的才是正义的一方;
《荀子》说:“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
意思是:没有学问和道德的人,总以私利为前提的人,都是失败者。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决定给不给别人伤害自己机会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段小故事:
有一位女学生一到人前就脸红,她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虽然偷偷喜欢,但因为脸红恐惧症没能表明心意。
她还说一旦治好,马上就去表白。
但哲人却说她是为了给无法告白的自己找一个借口或者是怕被拒绝才捏造的“脸红恐惧症”。
哲人表示:她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的人生。
讨好型人格的根本目的不是维护社会关系,而是害怕在实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被拒绝和被否定的自己。
表面上是在友好相处,实际上实在保护自己。
阿德勒曾说:“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如果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压抑就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征就是注意力永远不在自己身上;与其说不在,倒不如说不敢在。
他们本质上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人面对事情的时候,如果有侥幸心理,必定会失败
妄图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人根本就保护不了自己,相反一味的取悦别人只会让自己处于不利境地。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职场上过得很好的人一定是那些不客气的人。
事实上,决定权一直都在自己手里。
诸葛亮痛失街亭,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是马谡有问题,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有问题?
他从一开始就不知道马谡能不能守得住街亭,最好的证明就是为了增加守住的概率,还特意安排王平当参军。
其实他心里也没个底,但是他脑子里就一个念头:万一马谡守得住呢;
跟所有讨好型人格一样,我都已经向他们示好了,万一他们不会难为我呢;
但事实是,马谡认为自己拿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利,自己就是主角,就跟那些被讨好的对象一样,我是主角,我要试试。
我们给了外界太多伤害自己的权利;
职场中尖酸刻薄的人往往活得很轻松。
也许你对这类人嗤之以鼻,或是觉得不可理喻,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拿着跟大家一样的工资,还过的比大家舒服。
他们像是在无形中给自己建立了一道护城河,想什么时候出来就什么时候出来,不想谁进去就不让谁进去。
就讨好型人格而言,所有人都能在他们的世界里走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