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生二胎,是很多一胎家庭面对的问题。要不要生二胎,有几个是妈妈必须去考虑的点。首先,来自家庭的支持,爸爸对于育儿的参与是否足够多,可以帮妈妈分担一部分。家里的老人是否可以帮忙做点家务。其次,家里的经济条件是否可以支撑多一个娃。再次,自己的身体状况,时间和精力等。家里要多一个新宝宝,对于曾经是整个家庭中心的大宝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所以在二宝来临之前,我们就应该做好一些准备,以尽量减少二宝对大宝的影响,以及怎样更好的营造和谐的二胎家庭环境。
二宝可能会给大宝带来心理冲击
1. 大宝觉得不被爱了,安全感暂时受到影响
2. 小年龄的大宝出现短时间的行为倒退(三岁半树苗尿床,随地尿尿,喂饭。大宝会认为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人得到了更多的爱,所以会出现退行行为)
3. 部分大宝会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行为,如失落,烦躁,易怒,嫉妒,伤害等
那么我们以前是怎么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
1 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冲突。当下,这种方法看似有效,并没有教会孩子任何社会技能,也没有教会他们如何解决冲突。同时父母也在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他们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而且孩子学会了让父母做裁判,一有冲突就告状。
2 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你怎么不懂事,你怎么在欺负人,认为老大很厉害,爱欺负人,小的是受害者。大部人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全貌。我们觉得老二是弱的受害者,其实我们自己内部弱的那部分被激活了。我们把自己弱的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是弱的。但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看,我们的投射和现实不一样。老二根本不弱,很多能力的发展是比老大厉害的,老二知道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得自己的资源,反而老大是傻傻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投射收回来,就做一个观察员。
父母通常是不能接纳欺负人的那个,有时候是老大,有时候是姥二。父母把自己投射为弱者。想要保护他们,因为被欺负的感觉是难受的,会觉得羞辱,感觉会压抑无助。所以我们看到弱者,我们这部分就被激活了,就想镇压那个强者,为弱者出头。所以是父母投射为一个是欺负人的,一个是被欺负的。那这样的投射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呢?妹妹对于姐姐抢东西,有一种丧失感,带来的是悲伤。她只是个体验,只有一个难受不难受,没有好坏。但父母的投射一出现,觉得孩子被欺负,就是弱者,给孩子的感觉做了个解释,做了个标记。很多次的接受后,孩子会内化这个标签,形成一个自我认知,我是弱小的,我是被欺负的。
姐姐只是很想占有那个东西,他也知道这在占有别人的东西,姐姐也很矛盾。但一旦被贴上欺负人的标签,姐姐会觉得委屈,也会觉得自己是欺负人,形成他们性格特点的一部分。
3 拿孩子相互比较。责骂羞辱其中一个孩子。如果你像姐姐那样听话就好了。这样只会让孩子行为更糟。当我们给孩子贴上标签时,我们就是在比较。其实两个孩子都是有不同的个性。人是没办法比较的,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在养育两个宝时,就面对的是孩子的差异,两个孩子的需求复杂不同。面对老大时,力不从心,面对老二时,游刃有余。养育难度不同。本身养育方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提升我们养育能力。
孩子为了让父母开心,就会习得很多应该怎么做,这是孩子假性自体发展会多。真性自体就会压抑。到了成年之后,他也会选择这种模式。真性自体无法发展起来,孩子就会特别压抑,就会变成一个躯壳,讨好别人,没有人会在意到他真正的感受,也咩有人陪伴他发展处理冲突的能力。
父母:你要按照我说的做,要按照我给的办法做
根本没有看到孩子,而是看到事情怎么是对的。你有看到孩子内心的矛盾,情绪,真正的需求时什么?在父母的眼里,只有事情的正确与否,而看不到孩子。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信念。孩子的不当行为是为了寻求妈妈的关注,更深层次是需要得到深度联结。其实孩子是在呼唤爱,呼唤联结。
解决冲突的方法
1 有冲突是太正常的事情。如果他们相敬如宾,那真的是有问题。他们是在体验竞争,释放攻击性。
2特殊时光。创造和孩子的独处时间。完完全全的专注在孩子身上。在这段时间,只有你们两个人,你不去想另一个孩子,不去做其他的事情,只全心全意地陪伴他。这样的时间不用很长,带来的心理能量却很充足。要按照他们需要的方式去满足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我们并不是要给孩子相同的爱,而是专属的爱。
3共情倾听。认同孩子们的感受,能让孩子觉得我们心与心链接。孩子的任何感受都需要被无条件接纳的,我们可以不接纳行为。我们应该把精力专注到和孩子的情感联结上(你感到很难过,你希望把超市里的玩具都买回家。)小的矛盾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当他们没来找父母的时候,是他们觉得还不需要求助。可能受了委屈的孩子,总是来找父母。为了避免贴标签,父母就需要倾听。(姐姐拿了你的玩具,你非常难过,你觉得哪个是你的,你还要不回来,你特别难过。)父母协助孩子们把孩子内在卡顿的能量表达出来,共青岛孩子。
4 协助孩子解决冲突。示范怎么通过沟通的方式解决冲突。父母要定位好自己,就是协助者。我们不要把孩子投射成蛮不讲理的,孩子其实是特别善解人意,不喜欢别人不高兴的。要相信孩子,当我们没有评判,不带战队的时候,孩子愿意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平静时,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孩子必须全程参与,这样孩子就更愿意使用这些方法。当孩子们之后在发生冲突时,就拿出选择轮,让他们自由选择。父母不要去评判哪种方法更合适,要让孩子从各自经历体验中学习。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哪一个都没有偏心。很多时候,父母都是最大的挑拨离间者。心平气和的对待,不过度介入。
每次冲突的出现,都是一个机会。如果认为问题是一个麻烦,就真的是麻烦。处理的不好,真的就是破坏感情。人的感情是可以在冲突中越来越亲密的,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5 蜡烛演示弟弟的到来是多了一个人爱她。
准备四根长度不同的蜡烛。蜡烛的火焰代表我的爱。我和爸爸结婚的时候,我贵了他全部我的爱,但并没有减少我对自己的爱。当你出生时,我给了你我的全部的爱,但我给了爸爸我全部的爱。这就是爱的全部方式。你可以把你的爱给别人,而我们一样拥有全部爱。这样我们就是一个特别有爱的家庭。这样帮助孩子理解我爱你和爱弟弟一样多呢。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全心全意的爱。正如不要勉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很好。家长也无需勉强自己对所有的孩子绝对公平,这不现实,孩子们想要的也不是公平,而是父母全心全意的爱。不管父母有多少个孩子,对于那个孩子自己来说,她都希望自己在父母的心里是特别的、无法取代的,这是我们身为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都希望得到父母全心合意的爱,而不是被分成五十分的爱。爱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无限大,我既可以全心全意地爱老大,也可以全心全意地爱老二。
关于二胎的矛盾
很多父母不能接纳孩子争抢东西的原因之一,父母在心理已经给孩子贴了标签。姐姐是霸道欺负人的,妹妹是被欺负。我们之所以不接纳二胎冲突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心理有了评判。
二胎矛盾的意义
1 对于二胎家庭,孩子天然有一个可以释放攻击性的优势。一个人攻击性能够得到释放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变成破坏的力量。对内攻击的话,孩子会觉得父母以及主要养育儿对小宝更多的照顾和偏袒,是自己不被爱了,自己做的不够好,是我太差劲了,不如弟弟妹妹,反正怎么样都比不过弟弟妹妹受爱,还不如死了算了。
对外攻击的话,孩子就觉得所有的问题出现,都是因为弟弟妹妹出现了,他是我的死敌,只要灭了敌人就好了。所以才有那种在父母面前,假装和弟弟妹妹很友好,很乖巧照顾他,回头趁大人不注意,就推小宝下楼的情况发生。
攻击性释放后,会得到升华,变成生命力。攻击性如果是经常被接纳,获取资源的能力就会加强,学习什么的各方面就会好些。
2 二胎孩子会竞争。天然的环境能够让孩子们拥有竞争意识。父母如果允许他们之间发生冲突,他们的竞争力就会得到发展。
所以我们对孩子冲突的视角进行拓展,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彼此伤害。那父母为什么很难接受手足间的冲突。当看到孩子之间打架,我们会自动联想到他们长大后也会经常吵架。父母会把孩子之间的冲突投射为手足相残,不相亲相爱。
也有可能受社会无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老大要让着老二,或者女孩让着男孩,真的会有偏心。 怎么做一些工作,让家人体察一下感受。我们不要当下指出,要给爸爸留足面子,因为当下指出,爸爸会有阻抗。事后可以和爸爸探讨。你觉得白天那样对老大那样说话,孩子会怎么样想。先倾听爸爸,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新爸爸,帮助他体察孩子的感受。如果对于老人,我们想改变他们,很难很难。如果要改变他们,他们会特别焦虑慌张,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办了。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特别残酷的一件事情。但我们可以给孩子做一些校正。如果父母是主要养育人,在奶奶那受挫,妈妈给到了更多的爱和支持。孩子也会觉得没有问题。